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詩賦,別NG!

2025-04-1700:05:24

Available Platforms

雪泥鴻爪:子瞻和詠舊寄懷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本詩為蘇軾對弟弟蘇轍所贈之詩的和作,詩中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其中傳達的哲理妙思,至今仍為人所稱道。嘉祐元年(西元1056年),年方弱冠的蘇軾與弟弟蘇轍赴京應舉,途經澠池(今屬河南),二人寄宿於老僧奉閑之寺院。
 
嘉祐六年(西元1061年),蘇軾赴鳳翔(今屬陝西)就任簽書判官,蘇轍一路送行至鄭州。離別後,蘇轍作〈懷澠池寄子瞻兄〉贈予兄長,懷想於澠池寺中,兄弟二人尚未各奔東西的時日,蘇軾收到詩作後,便作了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回應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詩題名的「和」字,為和韻而作之意,而「子由」則是蘇轍的表字。在了解本詩創作背景後,原先看似複雜的詩名也更容易理解了。
 
蘇轍贈兄之詩首句寫道:「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蘇轍用了「怕」字展現對於人生道路所遇困境的態度,更於後段憶起當年光景,懷想當年趕考於寺中寄宿的日子。蘇軾藉蘇轍原詩提及的「雪泥」,創造了「飛鴻踏雪泥」的新穎意象。鴻雁飄忽不定的蹤跡、踏在雪地上轉瞬即逝的爪痕,正意味著人生的無常,同時卻也是常態。際遇總是偶然,那些看似烙印在深處的陳跡,終有一天會消失殆盡。當年寺中的奉閑老和尚已離世,而僧舍如今也僅剩斷壁殘垣,昔日牆上題詩已不復存在,蘇軾對於過往的敘說,正呼應了前半段「雪泥鴻爪」的空無。
 
在了解蘇軾一波三折的人生路途後,也許我們會認為蘇軾的豁達、看破紅塵的人生態度,皆是在困境中磨練而生。可蘇軾創作本詩時,年僅二十六歲,尚未經歷黨爭、貶謫,實屬剛踏入官場的新手小白,對於人生卻能有這番感悟,寫下如此富有禪意的詩句,可見其獨到之處!
 
【今日NG點】:子瞻?子由?
蘇轍贈兄之詩及本詩的詩題皆稱呼彼此的「字」,那麼古人的「字」和「名」,有什麼不同呢?在孩子一出生時,父母便會為其取名。根據《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而女子則為「女子許嫁,笄而字」;男子會在弱冠時取字,女子在出嫁時才會取字。
成語「待字閨中」,則指尚未出嫁的女子,背後其實有一番古人所遵循的禮節。那麼為什麼古人需要取「字」呢?成年後所取的「字」其實是為了讓平輩和晚輩稱呼自己,對於古人來說,以「字」稱呼對方,更是一種尊重和禮貌的象徵,這也是蘇軾、蘇轍兄弟倆為何不「直呼其名」的原因囉!
 
-----------------------------------
0:28宋詩吟誦
1:03宋詩解釋
3:55【今日NG點】子瞻?子由?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