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也可以很法國🇫🇷浪漫的很可以
🕍入住美居法國村、浪漫靈魂的專屬體驗
🏆品冠旅遊輕戀越南 金質旅遊獎肯定
▶️即刻啟程👉 https://fstry.pse.is/7hldwt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我看見你。
你也看見我了嗎?
I see you.~是納美人打招呼時用的語句,而印度瑜伽的文化裡,他們則會說:「Namaste」;也就是「我向你內在的神性致敬」。
當納美人說:「I see you.」,是說出深刻地「看見」,一個存在的真實狀態,一個萬物互相連結的世界裡,納美人與大地、與萬物、與祖先、與神靈艾娃(Eywa)之間,構築出一種靈性連結。
哲學家阿恩·奈斯曾提出「深生態學」(Deep Ecology),他認為人類應該視自己為地球生命網絡的一部分。顯然,《阿凡達》不只是一場3D視覺的盛宴,它在泛著幽光的原始森林裡,說著一則寓言故事。
人類RDA企業象徵著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將潘朵拉視為資源礦藏,全然無視其中的靈性與連結。我彷彿可以聽見阿恩·奈斯疾呼:「改變世界的,不是技術,而是我們如何理解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電影中的男主角傑克的身份轉變,呈現存在主義的深度,以及存在的一種焦慮,即便他留下來成為納美人。傑克身分認同的旅程,讓人想起海德格的「在世存在」(Dasein)——我們是透過與世界的互動來定義自己。
那麼,我們的身份真的固定不變嗎?還是隨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而不斷變化?若有一天瘋狂馬斯克,真能將人類的意識上傳,是否意味著上傳的資料裡,也能分析出冰山底下,那未曾拜訪的潛意識,當中是否也有一條途徑,能走去「阿卡西」花園?
「I see you」,我所生活的世界,是否還有餘裕對彼此說出這句話?不只是看見身分角色、職業、社群狀態,而是,看見活生生在你眼前的我,我的脆弱與勇氣,我的困惑與想望。
還記得嗎?我們曾拜訪的納吉斯星球,那裡的人不以時鐘計時,而以空間的移動經驗計算時間。在那裡,人們不問「幾點見」,而是說:「當你走到那座白色圓頂時,我會在這裡等你。」
我們是否也能這樣生活——放下精準計算,讓生命多些模糊、有些餘裕、明白混屯裡有最深刻的召見。 願你我成為穿越銀幕的旅人,訴說故事走進存在。
《哲學視角下的〈阿凡達〉》
4/12(六)20:00 寶島聯播 FM98.5
4/13(日)21:00 大千廣播 FM99.1 Podcast
Apple https://reurl.cc/1ZVW2D
Spotify https://reurl.cc/anYDn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