厝邊頭尾來讀書-「彼岸的川婆」-李昂專訪

警廣花蓮分臺FM94.3

2025-04-2200:15:45

Available Platforms

厝邊頭尾來讀書-「彼岸的川婆」-李昂專訪
 
主持人:嵐 奇
受訪人:李昂
書  名:彼岸的川婆
作  者:李昂
出版社:九歌文庫版社
 
【感動推薦】
「離開之前,我不想留下遺憾。」
改編自婦癌專科護理師的親身經歷,娓娓道來生命最深沉的掙扎與不捨……
人間是一段旅行,終點與到站時間只有老天爺知道,因此好好享受每一天便格外重要,就算只是吃一份比臉還大的雞排。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榮譽副院長宋永魁、資深長照師老么.感動推薦❖
 
【本書特點】
★李昂歷時二十載,繼《看得見的鬼》、《附身》,《彼岸的川婆》完成「李昂靈異三部曲」。
★李昂首次提出「靈異寫實」命題。
 
【內容簡介】
「李昂靈異三部曲」的奇幻航行:彼岸的川婆
 
「我從小就是個神神鬼鬼的孩子」
指導靈如是說,汝為川婆,三途川引渡亡魂女。
川婆在彼岸,小說家在這端。由近而遠,在三世的緣分時空之中分合。
美國加州大學川流講座教授 廖炳惠 專文推薦
遺忘是幸福,記憶是刑求,汝之天命乃於三途川引渡孤魂女鬼,以淚水、血水、汗水、淫水、島嶼原生種植物調配川婆ㄟ湯。
方洗刷種種冤屈、遺憾、罪愆,始得乾淨心境…….
娑婆之島,滿天神佛,百鬼夜行。大疫之年已過,人心恐懼猶在,關於生死別離、孤單恐懼,小說家問卜、求乩、降神,上天入地、穿行於十方三界。
必得先要經歷撲朔迷離的愛情試煉,來到最終的生死纒綿,情關堪破,方是放下的開始。
小說家遭遇腳踩Adidas 、Nike球鞋而非風火輪的三太子藉著電音節拍翩然而至,歷經了一場冀望能洗滌寃籔,烈火焚燒的王船。
來到臨界,悠悠三途川,分隔真實與虛構,小說家與筆下的小說人物,命定與緣分、生離與死別、傳統與斷裂。
面對一碗川婆ㄟ湯,喝後可真能斷心中妄念、痴愚,能就此遺忘?
遺忘果真是幸福,記憶是痛苦?喝與不喝,都是難題。
2004《看得見的鬼》、2011《附身》, 2025,《彼岸的川婆》,歷時二十載,川婆在彼岸,小說家在這端,「李昂靈異三部曲」的奇幻航行,終將抵達目的地。
並首次提出「靈異寫實」命題。
 
【作者】
李昂
★台灣鹿港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奧勒岡大學戲劇碩士,曾任教文化大學多年。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盛讚李昂是他心目中「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最重要的兩位(華人)女作家之一。」
★作品面相廣遠,涵蓋性別、國族、政治、飲食以及神靈鬼怪。被譽為華人女性主義先驅。
★無論探索的是飲食男女,性暴力,女性情慾,生死輪迴,或者政治壓迫,歷史記憶,創傷,和演變,總是不斷地勇敢創新突破。
★專注寫台灣人的故事反映出普遍的人性與價值,在世界文壇上佔一席獨特位置。
★作品在國際間受到好評,曾由美國《紐約時報》、日本《讀賣新聞》、法國《世界報》等等評介。
★小說《殺夫》有美、英、法、德、日、荷蘭、瑞典、義大利、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捷克、波蘭、韓國、塞爾維亞、阿拉伯文在科威特十五國版本。
《迷園》譯成英、法、日文出版;衣索比亞即將出版。
《自傳の小說》在日本出版。
《暗夜》在法國出版。
《看得見的鬼》在德國、瑞士出版。
《北港香爐人人插》部分在日本、法國出版;改編成漫畫。
《鴛鴦春膳》在法國出版。
《牛肉麵》改編為舞台劇在巴黎演出。
《彩妝血祭》改編成為舞劇在德國、奧地利演出。
近來從事美食活動,書寫出《鴛鴦春膳》與《愛吃鬼的華麗冒險》、《在威尼斯遇見伯爵》等。
2004年獲法國文化部頒贈最高等級「藝術文學騎士勳章」;2013年獲吳三連獎文學類小說獎;2016年獲中興大學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中興大學「李昂文藏館」於2019年正式開幕。
 
【序】
啊!仙群集聚的島嶼
我小時候的故鄉鹿港,有這麼多古老的廟宇,一直讓我深感神奇。
之後發現老地方也會有許多老廟宇,先是台南,接著是多次在京都流連。
然後在緬甸的浦甘、南印度的甘吉布勒姆,等等許多地方,有同樣的體驗。
為什麼有些老地方會有那麼多老廟宇,遺留下來,人們還不間斷的供養?
一定是有什麼原因!
寫這部小說正逢全球大疫情,三年的隔絕。疫情據稱過去,小說大致完成,但一直不滿意,以為多方未竟。
接下來長期的身體不適,無從繼續,然後在今年(二○二四)年中,突然有了力氣,把需要重作處理的部分完成。也重感受到最愉悅的,仍然是寫作。
赫然發現,正適逢農曆七月。
不免覺得,這部小說寫來真有些身不由己。尤其寫的是神靈。
「身不由己」聽起來像被附身來書寫?不是,被引導的自動書寫?也沒有。
「身不由己」是指為什麼從我正寫的《漂女:小說的自傳》,一下子被移轉來寫《彼岸的川婆》,這小說原要稱作《神靈集聚》。
然後處處都是契機。契機展現的是在於時間點。
只能說一個機緣帶領著一個機緣,先是碰觸到了可用來作藥的植物,藥、病相關,關係死亡,然後神靈方出現。
植物與信仰的部分,有事實存在的樣貌,需要建構實際的場景,不能逾越亂寫,自然更不是行雲流水一行千里的「自動書寫」了。
這是一部小說。小說以「我」第一人稱來寫,也用到我最早期寫作的一些事件,虛實之間,自有其意。
總之,並非要刻意安排,但相約成串,促成了、有了這個長篇小說。
至於一開始所問:故鄉鹿港,何以有這麼多古老的廟宇?島嶼台灣,這一向更不斷興起更多的廟宇?
能訴說出的理由一定有許多:
鄰近地區,或因政治、社會原因,信仰受限,人們無從奉拜,神靈無法下臨,於是神靈集聚來島嶼。
或者,其他種種契機,都值得長篇探討。
不論緣由為何,首要的應說是:
神靈集聚了島嶼,並非一逕如此。而此時,我有幸親臨其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