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層疊脈動中聆聽建築的低語,一場穿越時光的對談在「Lily On Air 交換日記」中緩緩展開。劉偉彥建築師與Lily到的笑談間,彷彿編織了一幅臺中四十年來的城市織錦,每一針一線都蘊含著對土地的深情凝視。
從青年時代被臺中獨特氣質所吸引的初心,到如今對城市建築靈魂的哲思,劉建築師的回憶如同細雨打在城市的肌理上,滲透進每一條街道的縫隙。他描繪著眷村裡那位為學生烹飪午餐的師姑,柳川梅川的流水聲,以及麻園頭溪邊農村濃厚的氣息,這些記憶碎片共同構成了一座城市最原初的溫度。
「建築不應只是形式的展現,而應該是精神與形式的統一。」當劉建築師談及如何將建築空間設計成宛如螞蟻窩般恆溫舒適的場域時,他的聲音中帶著對生命場所的深切體悟。那不僅是磚石與混凝土的堆砌,而是與天地人神共鳴的詩意棲居。每一座建築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就如同人美真底的跳空大壁爐,讓天光灑落,溫暖凝聚著家人間的對話與情感。
在探討臺中建築的未來時,兩位對談者憂心著過度追求外來風格而忽略了在地生活需求。如北歐節能的玻璃帷幕大樓,在臺灣的氣候下卻轉變為耗能建築。這種矛盾映照出城市發展中的永恆辯證:如何在全球化洪流中保持自身的文化底蘊?
當對話觸及「宜居陽台」的城市創新,劉建築師的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他講述如何在草悟道設計中重現已消失的土庫溪意象,讓居民在現代建築中仍能感受到歷史的脈動與土地的呼吸。在他的視野裡,每座建築都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生命容器。
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如何讓臺中保持並塑造自己獨特的建築風貌,讓這座處於天時、地利、人和交匯處的城市,成為真正讓人魂牽夢縈的歸屬之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5y2t1e011101xo30b32xog/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