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家公司手上沒有資源了,又不想放掉所謂的大好投資機會,就只能擴張企業的信用,向銀行融資借錢,他們以為只要付少少的利息,就能很快看到投資的效益,殘酷的是,理想往往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利息,成了這家公司經營沈重的負擔。
相信很多企業多少都有類似的問題發生,尤其,當自家產業進入谷底,原有的生產品項,已在市場沒有競爭力時,要繼續維持企業運轉下去的,就是口袋要有充足的現金,或隨時能夠變現的資產,可以幫公司度過不景氣的難關,也可以幫企業找到下一個支撐企業存活的產品。倘若,企業主沒有想多持有現金,做為企業正常營運的概念,把公司能變現的資產,全部都拿去投資了,要支付員工的薪水,要買生產的原物料,要維護廠房的運轉修繕,都會產生排擠效應,每天就會陷入被錢追著跑,老闆得要面對取捨,該裁撤哪個計畫,該關掉哪個部門,才能讓企業勉強經營下去。
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節流政策?來聽聽今天奇葩的故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he7rzd3d4wd0882w6v5xjd7/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