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Log in
    Search
    Membership

E-PILOT 生態不踩雷-鷹揚台灣!灰面鵟鷹大揭密!

雷比特生物空中講

2025-05-0300:16:16

Available Platforms

Comments

以下是去除每句話結尾不必要數字(如「1...」、「4...」、「9...」等)後的優化版本,其他文字內容皆保留完整且未刪減語意:
鷹揚台灣!灰面鵟鷹的生態大揭密
每年春秋兩季,台灣的天空都會迎來一群從遙遠北方而來的旅人。牠們成千上萬,翱翔天際,為寶島增添了壯觀的自然景象。牠們是誰?牠們為何而來?牠們如何在長途跋涉中生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國慶鳥」與「清明鳥」的神秘面紗!
第一段:【多樣的身份:牠們是誰?】

  • 灰面鵟鷹(學名:Butastur indicus)是一種屬於鷹科鵟鷹屬的中型猛禽。
  • 牠們也被稱為灰面鷲。
  • 在台灣各地,牠們擁有眾多充滿地方色彩的俗名,反映了牠們與人類生活的緊密連結和過境時間的規律:
  • 秋季南遷約在國慶日前後過境屏東滿州,被稱為「國慶鳥」或「滿洲鷹」。滿州當地因其從山後(中央山脈)飛來,也稱牠們為「山後鳥」。
  • 春季北返約在清明節前後過境彰化八卦山及大肚山,被稱為「清明鳥」、「掃墓鳥」或「祭墓鳥」。從南方飛來的則稱為「南路鷹」。
  • 大甲鐵鉆山一帶有「國姓鳥」的稱呼,源於當地與鄭成功的傳說。
  • 在屏東小琉球則叫做「飛烏鳥」。
  • 這些多樣的俗名,正是灰面鵟鷹在台灣人文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最佳證明。

第二段:【猛禽的武器庫:生理構造與外型特徵】

  • 作為食物鏈中的高層掠食者,灰面鵟鷹擁有令人驚嘆的身體構造。
  • 牠們的眼睛解析力近乎人類的8倍,能夠精準搜尋獵物蹤跡。兩眼具備的立體視覺,有助於鎖定獵物方位。
  • 牠們有強而有力的腳爪,能夠牢牢攫取小型動物。
  • 鉤狀的嘴喙方便撕裂肉塊。
  • 強健的肌肉則提升飛行速度。
  • 在體型上,雄鳥較小(身長約 41-46 cm,體重約 375-433 g),雌鳥較大(身長約 44-49 cm,體重約 500 g)。翼展約 102.5-115 cm。
  • 外型辨識重點:
  • 成鳥胸腹部有褐色橫斑。
  • 亞成鳥胸腹部是黑色或褐色的縱斑。
  • 雄鳥臉部較灰,眉斑不明顯;雌鳥及亞成鳥有眉斑。
  • 喉部乳白色,中央有黑色縱線。
  • 尾巴灰褐色,有 3-4 條水平橫斑。
  • 成鳥虹膜亮黃色,幼鳥褐色。腳是黃色的。
  • 牠們的叫聲是前短後長的嘶聲「幾-幾---」。

第三段:【生存之道:覓食與生態角色】

  • 灰面鵟鷹的食物來源多樣,主要以小型兩棲爬蟲類動物和昆蟲為食。牠們也捕食小型齧齒動物,偶爾也會捕捉其他鳥類。
  • 飲食內容會隨覓食地點而調整:在稻田捕食青蛙、小型哺乳動物;在堤壩、草原農田捕食青蛙、小型哺乳動物、蜥蜴、蛇和昆蟲;在林地則捕捉昆蟲和青蛙。
  • 狩獵方式多為停棲在樹上或電線桿上進行搜尋與伏擊。
  • 雖然早期有「南路仔空肚子」的說法,但研究顯示牠們在過境期間仍會進食,捕食八卦山和大肚山區的兩棲爬蟲及昆蟲,如斯文氏攀木蜥蜴、印度蜓蜥、白頷樹蛙等。
  • 牠們的捕食行為有助於維護生態平衡,抑制獵物的大量繁衍。

第四段:【偉大的旅程:繁殖與遷徙】

  • 灰面鵟鷹是完全遷徙性猛禽。
  • 牠們在北溫帶的亞洲東部繁殖,範圍包括中國東北、朝鮮半島、俄國南部及日本等地。繁殖地通常在較隱蔽的山谷森林邊緣。
  • 巢築在樹上,由樹枝構成,內襯草葉,可能重複使用多年。
  • 每次產下 2-4 個白色帶斑點的卵。雌鳥主要負責孵蛋和照顧幼鳥。
  • 秋季(約九月開始)從繁殖地向南遷徙,前往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尼等地過冬。
  • 春季(約三月至四月間)再循原路線北返繁殖地。
  • 台灣位於牠們重要的遷徙路線上:
  • 秋季南遷時,會在屏東恆春半島(滿州鄉附近)集結,準備渡過巴士海峽前往菲律賓。歷年秋季過境墾丁數量可達一萬多隻。
  • 春季北返時,大部分族群會沿台灣西部通過彰化八卦山及大肚山一帶北返。歷年春季過境彰化的數量約在兩萬隻左右,甚至曾創下單日超過兩萬隻的紀錄。
  • 衛星追蹤研究顯示,飛經台灣的灰面鵟鷹度冬地多在菲律賓,繁殖地則涵蓋中國吉林、北韓及日本九州等地。牠們來回遷徙距離平均約 9000 公里。

第五段:【天空芭蕾:飛行奇觀與過境習性】

  • 灰面鵟鷹在長途遷徙時會利用上升氣流來爬升高度,並滑翔以節省體力。
  • 牠們的飛行常形成壯觀景象:
  • 「縱隊」:數量較多時,鷹群一隻接一隻以滑翔或振翅方式,沿看不見的「航道」快速通過。
  • 「鷹柱」或「龍捲風飛行」:鷹隻在上升熱氣流處盤旋上升,形成壯觀的螺旋狀鷹群。這常在天氣良好時,出現成千上百隻的盛況。
  • 遷徙時飛行時速約 20-40 公里,清晨起鷹時的龍捲風飛行可達約 50-60 公里。
  • 長途飛行抵達台灣中部後,可能會停棲休息補充體力。牠們會在黃昏時尋找干擾少且濃密的樹林夜棲。
  • 找到夜棲地點後,牠們會收起翅膀迅速降落,這個動作稱為「落鷹」。
  • 隔天清晨(約五點半左右,晴朗天氣下)會「起鷹」,振翅離開夜棲地繼續遷徙。此時氣流未旺盛,拍翅較吃力,也會鳴叫呼喚同伴。
  • 值得注意的是,在八卦山等礫石層發達、水源不易尋得的地區,遷徙的鳥類可能因尋水而溺斃,顯示過境的考驗。

第六段:【血淚到希望:保育之路】

  • 灰面鵟鷹在台灣曾有一段「血淚史」。早年保育觀念未普及時,牠們在過境期間遭受嚴重獵捕。
  • 當時流傳著「南路鷹,一萬死九千」的諺語,反映了其慘烈的遭遇。
  • 獵捕最初是為了節慶或食用,後來因日本人高價收購其皮毛製作標本而導致大規模濫捕。白天用陷阱,夜晚用竹竿、獵槍和照明設備捕殺。
  • 台灣與日本的保育團體串連,積極推動保育。
  • 1979年左右,各界開始提倡保育。1984年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後,由警察隊取締違法獵捕。
  • 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實施,灰面鵟鷹被列為應予保育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獲得法律保護。日本禁止猛禽皮進口也減少了台灣的需求。
  • 現今,灰面鵟鷹面臨的威脅主要轉為自然環境的開發壓力,棲地破壞導致夜棲林地減少。
  • 為了推動保育,各地賞鳥團體積極舉辦活動,例如彰化縣野鳥學會的「鷹揚八卦」和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賞鷹活動,透過教育宣導,期望改變觀念,發展生態觀光,讓更多人欣賞並保護這些美麗的過客。
  • 目前灰面鵟鷹在 IUCN 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無危」物種,但在日本被列為「易危」。


灰面鵟鷹的遷徙是一場生命的壯遊,牠們跨越國界,克服萬難,年復一年地造訪台灣。從過去的悲劇到今天的保育曙光,灰面鵟鷹的故事提醒著我們,人類與自然是休戚相關的共同體。下次牠們過境時,不妨抬頭看看天空,感受這份跨越千里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