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科學人文在線上》節目主題是所有人類生活的基礎—道路。主持人雅茜以幽默與驚嘆開場,從俗語「條條大路通羅馬」延伸到今日地球上超過六千四百萬公里的道路總長度,這個數字足以環繞地球赤道一千六百圈,甚至多次往返地球與月球之間,甚至超越地球與火星的平均距離。如此龐大的交通網絡,對人類而言,是文明進步的象徵,但對野生動物而言,卻是一種災難性的存在。
節目邀請到行政院農業部生物多樣 性研究所的林德恩老師,他同時是「路殺社」這個公民科學平台的創始人,深入探討「道路生態學」這門新興學科。林老師指出,道路生態學研究的是交通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多方面影響,包含動物車禍死亡(即「路殺」)、棲地破碎化、噪音與空氣污染、水源破壞,以及動物因畏懼交通環境而不敢接近道路所產生的迴避效應等。而「道路」的定義也不僅限於車行道,還包括高壓電線、地下管線、風力發電機等人為基礎建設,只要會影響生物活動的人工構造物,皆屬於廣義的道路。
節目中舉出《與路共生》一書的案例,特別提到美國的叉角羚,它們並沒有被車撞死,卻因為不敢跨越道路而喪失遷徙的自由,當寒流來襲時被迫困在氣候惡劣的區域,最後凍死。這種「看不見的死亡」顯示出交通設施雖未直接造成動物傷亡,卻仍深刻影響其生存權。林老師進一步指出,「沒有資料不代表沒有發生」,我們不能只相信肉眼所見,很多動物早已自動遠離人類道路,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回到台灣的現況,林老師說台灣直到2003年才有第一篇路殺研究,與歐美早在1925年就有發表相比,起步相當晚。台灣的道路生態問題雖不常被看到,但其實路殺密度極高,且以兩棲爬蟲類為最大宗,與歐美以鳥類為主的情形不同。大家熟知的石虎因媒體報導較多而受到關注,實際上年均被路殺數量在30至40隻之間,過去十年累計已逾280隻,對這種族群數量本就稀少的物種來說,衝擊極大,若無積極保育,極可能因此滅絕。
林老師也提到台灣在道路生態保育上的進展,包括守護紫斑蝶的國道讓蝶道行動,以及從路殺個體中發現狂犬病再次出現的案例。他指出這項發現源於對鼬獾異常死亡數據的關注,進一步解剖檢驗後,意外發現狂犬病病毒,才知道台灣並非真正的狂犬病絕跡區,而是病毒潛伏於野生動物體內多年未被察覺。這一發現讓人震驚,也顯示公民科學與生物調查的重要性。
作為「路殺社」的創辦人,林老師分享了成立的契機。由於他負責爬蟲類的研究,在野外調查時發現比起在野外主動搜尋,反而在馬路上更容易看到死掉的蛇。他意識到蛇是外溫動物,喜歡在溫暖的柏油路面上取暖,卻因此更容易遭車輛輾斃。再加上人們對蛇的恐懼與誤解,導致蛇被刻意輾過的情況屢見不鮮。他希望透過系統化的紀錄與公民參與,讓大眾了解這些被忽視的生物如何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基礎設施中默默死去,同時也藉由這些死亡訊號,反過來提醒我們環境出了問題。
這集節目不僅探討道路與生態間的張力,也呈現出人類對基礎建設的依賴與野生動物生存空間的衝突,藉由專家的解說與書中實例,引發聽眾對「看不見的死亡」與「潛在的環境危機」的關注與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