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動2-2:酵母菌發酵作用的速率影響因子
這是一篇關於探究酵母菌發酵作用速率影響因子的簡介。
酵母菌在缺氧狀況下能進行「發酵」作用,將糖類分解產生酒精與二氧化碳,這是它獲取能量的一種方式。這個原理在許多地方都有廣泛應用,例如製作麵包、釀酒,甚至是生物科技製程1。
酒精發酵的反應式如下:C₆H₁₂O₆ → 2 C₂H₅OH + 2 CO₂ ↑。實驗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形成氣泡,這些氣泡的量可以作為衡量發酵速率的指標。
本次探究活動主要觀察三個會影響酵母菌發酵速率的變因:
•
不同溫度:發酵所需的酶活性受溫度影響,酵母的最適溫度約在 30–35°C。溫度過低反應會慢,過高可能使酵素變性。預期結果是 35°C 氣泡較多,室溫較慢。
•
不同酸鹼值 (pH):酵素對 pH 有最適範圍。pH 過酸或過鹼都會改變酶的構型,影響其與受質結合,降低發酵效率。預期 pH 6–7 為最適區間,氣泡量最多;pH 4 (酸) 和 pH 8 (鹼) 氣泡量較少。
•
不同受質類型:酵母菌能代謝不同的糖類,但效率不同。葡萄糖與果糖是單醣,易於直接代謝。蔗糖是雙醣,需要先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才能利用。澱粉是多醣,酵母菌幾乎無法直接利用,需要外加酵素分解。預期葡萄糖與果糖組發酵最快,氣泡最多;蔗糖組稍慢;澱粉組幾乎不產氣。
透過實驗觀察不同條件下的產氣量,可以分析這些變因如何影響酵母菌的發酵速率。
了解這些影響因子有助於在實際應用中最佳化發酵過程,例如烘焙業利用酵母產氣使麵包膨鬆,酒類釀造控制 pH 與溫度影響風味,以及在生物燃料製程中提高乙醇發酵效率。選擇適合的糖類原料也能提升發酵效率與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