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間放輕鬆|生活即策展:從草間彌生到Spotify歌單,Z世代眼中的展覽 feat.熱愛藝術的大學生Amy

輔大之聲 X 尋找政義

2025-05-1801:08:01

Available Platforms

🎧本集主題:S2E8 週間放輕鬆|生活即策展:從草間彌生到Spotify歌單,Z世代眼中的展覽
🕵️本集來賓:熱愛藝術的大學生Amy

#藝術與策展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蹟
本週《尋找政義》的「週間放輕鬆」邀請特別來賓 Amy,與主持人一同探討「策展與展覽」,並以近期廣受關注的「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蹟」特展為引,延伸討論觀展經驗、新科技應用,以及藝術的商業化與定義等多元面向。節目中,身兼草間彌生展覽志工、並對藝術策展與博物館學有研究的 Amy,提供了獨到的見解,共同解析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人們如何透過藝術與文字傳播觀點,以及當代策展所面臨的挑戰與可能性。

#觀展經驗分享 #從沉浸到反思

在分享近期印象深刻的展覽時,主持人提及台北當代藝術館的「No Language」展覽,該展將藝術品融入建築結構,強調純視覺體驗,藝術品沒有文字說明。Amy 補充,這個展覽概念旨在探討移除語言文字後,藝術與人類互動會變成什麼樣子。主持人則分享自己觀展的習慣,經常花費長時間、甚至逛不完一層樓,認為觀展是種「腦袋的有氧運動」。同時,三位來賓也討論到在展覽結束後購買周邊商品的現象,認為商品的實用性與是否連結到喜歡的展品,是重要的購買動機。

#新科技賦予展覽新面貌 #機遇與挑戰並存

節目中也探討了 AI、VR、AR 等新科技在展覽中的應用與看法。主持人指出,科技互動裝置可能受限於觀展人數,且設備維護是個問題。然而,他們也分享了利用新媒體和科技來呈現概念的可能性,例如一個關於阿茲海默症的策展構想,透過科技模擬記憶被抽離的體驗,最終呈現「數位中的另一個你」的概念,獲得讚賞。Amy 進一步說明,策展人會評估是否有必要加入新科技,有時是為了提升觀客體驗,有時則可能用於專業展覽。討論中則提到部分B2B展中利用 AR 輔助理解大型機器操作。

#重新定義展覽 #虛擬與實體的界線模糊

隨著科技發展,線上虛擬展覽的可能性被提出,引發了對「展覽」定義的討論。主持人提出,廣義和狹義的定義會有不同,甚至思考 Podcast 或精心編排的影音內容是否能算作線上展覽?Amy 認為,一個展覽至少需要有「觀者」與「呈現內容」兩個要素,因此具備這些要素的線上形式,若能有效傳達理念並供人觀看,或許可以被視為一種展覽。他們也分享了線上觀展的經驗,如誠品的線上版本或博物館官網中的Google地圖導覽。然而,相較於實體展覽帶來的沉浸感與專注體驗,線上展覽容易分心,主持人認為實體展覽在提供專注體驗方面仍有優勢。討論也延伸到歌單策展的概念,認為歌曲創作者的理念集合,透過編排呈現,也可能帶有策展的性質。Amy 將線上展覽與實體書、電子書的爭論類比,認為線上展覽具有彈性與科技結合的優勢,但實體展覽的氛圍感與真實感仍受偏愛。儘管如此,他們也討論到若要將線上形式(如 Spotify 歌單或 Google Drive)視為展覽,需要進一步設計視覺呈現或其他元素,使其不只停留在「作品挑選」階段,而是具備完整的「展出形式」。

#草間彌生 #跨越困境的創作人生

節目將討論主軸拉回本次引言的藝術家——草間彌生。主持人和 Amy 分享了對草間彌生的初印象,包括她的波點、南瓜、瘋狂以及鮮豔色彩。崔某是從國中看紀錄片開始認識她,了解她從小受幻聽、幻覺等精神困擾,以及獨自前往美國闖蕩的經歷。Amy 則發現草間彌生的藝術作品源自於她的人生經驗、感官以及精神狀態的轉化,而非單純的「創意」或「瘋狂」。主持人讚賞她將精神困擾轉化為獨特創作動能的能力。即使高齡 96 歲,草間彌生仍持續創作,將藝術視為生存的本能和療癒的工具。

#挑戰禁忌的身體與圓點 #六〇年代的行動藝術

探討草間彌生的作品時,節目提及她六〇年代在美國的爭議性行動藝術。主持人介紹了她為了反戰、性解放、愛與和平等概念,在參與者身上繪製圓點,進行公共裸體活動,例如帶領裸體藝術家走過布魯克林大橋,以及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雕塑花園舉辦的裸體快閃活動「喚醒死人」。這些行動登上報紙頭版,呼應了當時嬉皮、迷幻文化與反戰氛圍,雖然提升了她的知名度,但也讓她在日本遭受強烈批評與羞辱。Amy 從志工經驗分享,即使到了今日,展覽中播放這些紀錄片仍需設置年齡限制,部分家長無法理解其藝術意涵,而視為負面影響。這反映了時代觀念的變遷,以及公眾對性與身體作為藝術表達主題的接受度問題。

#早期的探索與東方元素 #圓點的原點

節目也討論了草間彌生較早期的作品,特別是「圓點,原點」展區。主持人對其中的「東方鄉愁」和「自畫像」印象深刻,尤其關注作品中的「邊框」表現手法,認為它可能暗示著輪迴或圓點概念的延伸。Amy 指出這個展區呈現的是草間彌生年輕時期的摸索,作品的視覺效果(如黑洞或深淵感)反映了她在創作和媒材上的探索過程。主持人特別提到部分作品大量使用了日本膠彩和墨彩,是少數展現她日本文化背景的作品,在充滿前衛風格的作品中顯得獨特。

#藝術與商業的聯姻 #LV 聯名案的啟示

草間彌生之所以廣為人知,除了其獨特經歷,與知名品牌的聯名合作也是重要因素。節目中提及她與 LV 的合作,特別是利用 AR 技術讓她的圓點和身影出現在城市建築上的行銷手法。這引發了關於藝術本質與商業化之間關係的討論:當藝術與商品聯名後,它是否仍然是純粹的藝術。Amy 認為時尚本身具有藝術性,藝術家與時尚品牌的聯名,只要出發點是挑戰或藝術表達,仍可被視為一種藝術行為,甚至是一種收藏的形式,因此不必然是過度商業化。這類合作將藝術帶入大眾視野,也讓大眾性與商業性成為藝術討論的一部分。

#策展視角 #展覽規劃與觀者回饋

回到「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蹟」特展本身,Amy 補充說明該展覽作品主要來自一位代號為 W 的收藏家,並結合了草間彌生工作室、日本美術館和北美館的藏品。她也提及許多觀展者反應展覽的建議參觀路線並非按照時間順序,有人偏好依時間軸觀看以利理解。主持人對此表示認同,認為按照時間順序能更清楚理解展覽的脈絡。節目最後,主持人與來賓也探討了若能參與策劃此展,會想加入或調整哪些內容。主持人希望能加入「無限鏡屋」系列作品,認為其沉浸式體驗極佳。而針對觀展路線的回饋,無提出可以設計線上導覽,讓不同背景或期待的觀者(如入門者或熟悉者)選擇不同的參觀路線建議,以提供分眾化的體驗。


尋找政義IG:@findingjustice_885
尋找政義的各種連結:https://linktr.ee/findingjustice.vof
合作邀約:findingjustice.vof@gmail.co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1m8vndo01j801xy1y23a8tz/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