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聊起台灣漫畫歷史時,幾乎是無可避免地、甚至是必須提到日本漫畫,但台灣與日本的漫畫文化究竟是在什麼時候交會的?過去長達百年的時間裡,台日漫畫是否曾經相遇又遠離?這個答案,幾乎是肯定的。
而在2025年的此刻,台日雙方有了更深的連結。由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與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合辦的國際交流展《臺灣少年與日本少年——臺日漫畫 · 百年邂逅》於5月24日在京漫博盛大開幕,預計展出至6月24日。而在今年夏天,這個國際交流展也將移展於台中的國家漫畫博物館園區。
這場名為「臺灣少年與日本少年」的特展,從《手塚治虫物語》與《來自清水的孩子》兩本漫畫文本出發,從日本漫畫家與台灣漫畫編輯的故事作為端點,反映台灣與日本的漫畫文化交流史。透過漫畫家手塚治虫與出版人蔡焜霖的生命史,一探在兩人從少年到成年的過程,日本與台灣的漫畫環境分別是什麼模樣的,彼此又如何互相影響。
本集節目與國漫館合作,我們越洋訪問到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研究員、也是此特展的策展人新美琢真,透過專業中日口譯劉人瑋的協助,來跟我們聊聊他如何透過手塚治虫與蔡焜霖作為敘事主角,談台日漫畫的文化?如何透過策展方式爬梳龐大的漫畫文化史?在日本漫畫發展過程中,哪一個段落讓他最印象深刻?從一個海外研究者的角度,為什麼選擇蔡焜霖來談台灣漫畫?
而在台日之間的漫畫文化交流中,新美琢真又有什麼樣的觀察?特展的主視覺上也有策展人的巧思,京漫博邀請台灣漫畫家周見信創作主視覺,並選擇具有大遷徙習性的淺蔥斑蝶為創作主軸,他為什麼這麼思考?
也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所在的位置是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京漫博那是個由廢棄小學改建的漫畫博物館,有30萬件館藏,好天氣的時候,讀者甚至可以躺在草坪上看漫畫。能在小學裡大大方方看漫畫,也顛覆著傳統觀念對漫畫的偏見,漸漸把漫畫帶回該有的藝術高度。作為一個漫畫大國,他又是如何思考博物館在產業中的角色?
本集還有更多展覽幕後故事與產業環境觀察,歡迎收聽並回饋分享聽後感。
|EP59來賓|
|EP59畫線聽點|
-
|展覽訊息|
臺灣少年與日本少年——臺日漫畫 · 百年邂逅
展期|2025年5月24日(六)~6月24日(一)10:00-17:00(日本時間)
展訊|https://kyotomm.jp/ee/mangaculture_in_japan_and_taiwan/
臺灣與日本在漫畫文化上擁有共同的根源。然而,原本應該相近的漫畫文化,如今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這究竟是為什麼?
本次展覽將透過回顧臺灣與日本所走過的近現代歷史,探討時代與政治因素如何影響漫畫文化的發展,並介紹那些在壓力之下仍努力開創表現空間的漫畫家與編輯者們。
展覽以描繪臺灣漫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編輯者蔡焜霖一生的作品——《來自清水的孩子》,以及描繪日本漫畫代表性作家手塚治虫生涯的《手塚治虫物語》為主軸,搭配雜誌、單行本等映照時代背景的各式資料,呈現臺日漫畫文化在歷史中的軌跡。
即使走上了不同的發展之路,臺灣與日本在漫畫領域中卻也一次次地相遇。這次展覽也將帶領觀眾重新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文化交流片段,找回兩地漫畫之間意想不到的連結與共鳴。(此處展訊以ChatGPT中譯)
-
★☆ 本集製作 ☆★
企劃主持:陳怡靜
日中口譯:劉人瑋
剪輯後製:姚立強(包子)
企劃協力:社團法人台灣閱讀推進協會
製作協力: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
片頭尾設計:維多叔叔
★☆ 贊助 大人的漫畫社 節目 ☆★
請抖內我們喝杯咖啡,讓我們能繼續說漫畫給你聽 💖
https://open.firstory.me/join/kidultcomic
★☆ 留言分享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https://user126902.pse.is/7md8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