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系列閒聊篇:生活選擇題。都幾!!!
文字懶人包:
生活享受與未來規劃:平衡之道
「及時行樂」與「延遲享樂」這兩種不同的金錢觀和生活態度。
一、 釐清你的「享樂傾向」:
二、 擺脫「匱乏心態」,培養「豐盛心態」:
- 匱乏心態的表現:當你覺得「不夠」或「缺少」時,會出現「打獵」般的急躁行為,例如在賣場大肆採購,或趁「難得」機會多拿多吃。這種潛在的「缺乏感」反而會導致花費更多,甚至出現囤積行為。
- 豐盛心態的轉變:當你內心真正覺得「不缺少」時,消費會變得更有目的性,不會亂看亂買。這種心態能減少為省小錢而耗費更多精力,並消除焦慮感。它關乎活在當下,並意識到自己「不缺乏」任何東西。
三、 智慧金錢管理:
- 開源重於節流:節流是基礎,但更重要的是想辦法增加收入。
- 正確的理財順序:薪水入帳後,應先扣除固定支出(房租、水電、訂閱費等),接著扣除預定儲蓄金額,剩下的才是可自由支配的花費。
- 警惕通膨:若僅儲蓄而不投資,金錢會因每年2-5%的通膨而貶值。延遲享樂可能導致未來需以更高價格購買同樣的商品。
- 目標導向的儲蓄:延遲享樂應有明確的目標(如購房、購車、旅行)。沒有目標的儲蓄可能導致錢被隨意花掉,或在未來爆發性消費。
- 複利效應:即使是小錢,透過複利累積,長期也能產生可觀的價值。
- 六罐理財法:一種簡化理財方式,有助於放鬆生活。然而,對於常用信用卡的人,可能較難明確區分支出類別。
四、 平衡工作與生活,擁抱當下:
- 重新定義工作與享受:若將工作視為「不得不做」,享受視為「放鬆」,可能會導致內心焦慮。沒有明確目標時,及時行樂也容易帶來空虛感。
- 行動力與自我覺察:有些人(如諾兒)無法完全依賴自我管理,反而需要將自己置於不舒服的環境中,讓環境推動自己前進。內心的焦躁感可能源於對生活的不滿,當目標清晰且心態轉變為「不缺乏」時,行動力會自然而然地產生。
- 智慧與覺悟:要真正領悟「不缺乏」和「已擁有」的狀態,需要一定的智慧與覺悟,這可以透過自我探索、對話和反思來達成。
五、 達成個人理想境界:
- 認識自我:了解自己是傾向及時行樂還是延遲享樂,並接受這種矛盾。
- 設定清晰目標: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應與個人目標和生活模式相結合。沒有目標的延遲享樂可能導致「爆炸性」的消費行為。
- 無悔人生:最終的平衡點在於找到讓自己感覺舒適、不會後悔的生活方式,並且對自己的目標有清晰的認知。
米爾的IG→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與我們QA互動→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