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貼近大眾的軍事節目《國防在線急》上線囉🎙️
以為國軍只有飛彈跟演習?真正的戰場,比你想的更貼近生活!
🪖直擊國際志願兵日常
🪖戰地記者第一線戰場
🪖軍事專家精闢分析
做好備戰,才有能力止戰!掌握不可忽視的國防現場📣
➡️ https://fstry.pse.is/7tgjz7
—— 以上為 FMTaiwan 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希臘神話真正的啟示:完整的一半才會找到另一半
歡迎來到《今夜,遇見小王子》,我是阿光。在上週的節目中,我與大家分享了生活中的三個故事,是關於在親密關係裡的不同煩惱,今天我要繼續跟大家談談,後來的這三個故事會怎麼發展,而我又給出了什麼樣的建議呢?忘記的聽眾朋友可以去聽播客ep2xx集,這三個故事其實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現象與提問:那就是『當一段婚姻裡面,我開始感到孤單,是不是代表我們真的不適合了?
其實,我們應該都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在某個夜晚,枕邊人就在身旁呼呼大睡,可我們卻盯著天花板,心裡想著:「我們怎麼會變成這樣?」
我們會明白,這樣的提問無法說出口,因為他不是生氣,也不是怨懟,而是一種失落感,好像一邊努力愛著,一邊卻感覺到彼此之間的那份空隙。而我要告訴聽眾朋友,通常就是這個時刻,我們把原本心裡想著:「我們怎麼會變成這樣?」,改成往自己內心去問:『現在感覺到的孤單是什麼?』「我是不是內心有一份空白,被這段關係給照見了,我內心裡是不是有哪一塊區域,我忘了好好照顧它?」
還記得,上週我分享的希臘神話故事嗎?在宙斯將人類頗成兩半,看似命運般的我們需要去找另一半,但反過來說,也只有了解自己之後,才能真正找到另一半,不是嗎?或許,這就是這個神話預言的美妙之處,當我們在一段婚姻或一段承諾關係裡,向鏡子般如實看見自己,映照出我們最真實的模樣,就已經找到完整的另一半了。
今天的節目,我們站在鏡子前面,一起看看那些被我們忽略已久的心情故事與生命寫照。關於這三個故事,後來怎麼了。
第一個KF的故事
外遇婚外戀的對象,那個人總會讓人以為那是命中注定的愛,只因為我們覺得他懂我們。然而,事實上是自己在這個時候,需要被看見、被需要、被懂得。而原本熟悉的那個人,因為一起奮鬥一起走過,而早已忘了仰望自己的先生。我不是說要另外一半撒嬌或者仰望,我真實要說的是,關於另一半的一言一行,一切都太理所當然了,我們是不是在親密關係裡,忘了用肯定句去回應彼此的付出與表現。這樣的情況時間一拉長,就連外在世界假到不行的社交場合,都比親密關係都靠得更近。
心輪打開(跑到終點了),這是非常自然的現象,賽跑衝刺的時候,是不會去注意的加油聲的,只有跑到終點才會開始注意到啦啦隊。
因為奮鬥了大半輩子,為了年輕時的理想,早就對這個世界沒有了新的興趣,借下來的人生都只為了守著成果,所以當一個人對外在世界不再有興趣,這時候內在所缺乏的空隙,那一個需要就會變得比以前還要被放大。然而,此時的自己也因為走過人間風雨,就會經常表現出這又沒什麼?自己看得多了。於是,我們剛剛說的心輪打開,仰望的環境,內在需求放大了,往往就會發生婚外戀情。
只是,婚外戀情,阿光就一定反對嗎?不!!有一些關係底卻改變了,只要誠實面對,不要發生因為抗拒面對,反而讓婚外的可能關係變得有張力,如果是因為自己的不願意面對,我認為最終都將因為自己的不願意面對,而跨過自己不願意面對的那一條線。
還記得,我說我的朋友是如何形容嗎?他說與我在一起的時光,感覺都比跟他另外一半都還要親近。這其實就是真的點出一個婚姻的本質性問題,另外一半並無法完全的滿足,我們的方方面面。畢竟來自不同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有不同的渴求,當我們面對時,就不會做出傷害任何一個生命的事情,包括不作出困住自己的這樣傷害。來聽歌!!這首陳奕迅所帶來的愛情轉移。。
第二個故事~你想要怎麼樣的生活?
一個被排出在外的傳統父親角色,他們的其他家人其實很難過:因為夫妻雙方都不求救
準備離婚的準備工作:心理離婚
一個靜靜地坐在沙發,一個躲在房間追劇,孩子終於睡了,電視聲微弱,燈光溫柔,但內心卻是一片未曾平息的海。彼此的腦海裡反覆回盪的那一句話:「我們是不是走到該離婚的時候了?」
這樣一個提問,經過了由嘆息組成的夜晚,也經過了無數次獨自掉淚的凌晨,是在家庭與自由之間失眠的日常。因為,他們並不是一個吵吵鬧鬧的家庭,至少對外看來不曾看見,或許,婚姻從來不是一個可以容易翻篇的決定。兩人之間不只是愛或不愛,還有孩子、有帳單、父母、社會觀感,還有好多好多的生活細節纏繞其中。
因為,彼此都不夠勇敢去支撐那個分開的決定。也因為不是個有社會資源、有後盾、有完美計畫的人,使得她們在扛起生活的同時,對於要做出離婚的決定充滿怨恨與恐懼。
而我給我這一位親友的建議是:從心裡離婚開始做起,那什麼是心理離婚?它不是冷戰、不是不甘願、不是想逃避對方,而是學會不依附,不期待,不幻想。先練習把生活的主控權交還給自己,不奢望關係會變好,不再將心情交到對方手裡。但切記,這不是怨懟的切割,而是內在的重整,是在這個過程中漸漸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實際上怎麼做呢?
如果你現在也正卡在婚姻裡,不妨一起來試試這樣的「心理離婚」練習:
第一步:放下對伴侶的責任期待:不要再把注意力放在另一半身上,不要再花時間去數落他的行為,這些都是內耗的動作,這些都只是在找因為對方不好,所以才害我們要走上離婚的決定,但是我們是大人了,人不是電腦選的是我們自己選的,不需要去增加理由來證明自己是受害者。
他今天是否幫忙接送孩子,是否有幫忙做家事?是否外出有先知會一聲,都不影響我們的心情,他不在是我們心情的主人,關於他有沒有幫忙什麼?都不重要,因為一但真的離婚,這些就是我們自己要做的事,也是我們思考我們未來要如何生活,重要的時刻。許多人,沒有做這個練習,是跟人家談什麼監護權,我們連如何一個人與孩子生活都沒想像過。
執行三至六個月,這段時間,我們先不做離或不離的決定。我們只是,給自己一段「觀察自己」的時 間。一個人送孩子上下學、安排生活、面對情緒。在這段日子裡,我們問自己:
「如果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模式,我還要不要繼續?」
「我還愛他嗎?還想為這段關係努力嗎?」
「我有沒有能力獨立活得好,即便關係不再提供支撐?」
這些提問幫助我們,把模糊拉成清楚,把糾結轉化為觀察。心理離婚其實讓我們先停止無謂的內耗、停止糾纏不清的控制與期待。如果我們一直陷在委屈與指責裡,是看不到出路。
總之,程序上法律上的離婚一定是最後一步,一但練習心裡離婚:被排除的缺席 的!!會補回來!!(比爭監護權有用),也會避免離婚後陷入生活困境,比方探視權,比方…最重要,這個練習可以幫忙,真的離婚後,能夠成為真正的友善父母。
#友善父母:就是當婚姻走到盡頭,孩子常常成為夾心餅乾。這時我會提醒父母:「即使你不再是伴侶,孩子依然需要你們成為成熟的、友善的合作者。」
l 不詆毀對方;
l 不讓孩子選邊站;
l 將孩子的心理安全擺在情緒之上;
l 尊重彼此教養風格;
l 合理溝通,不把衝突帶給孩子。
要知道,你不是為前伴侶而努力,而是為了孩子有一個心理健康的家,哪怕那個家不再完整。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尊重對方的父母角色,就是送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
什麼是不友善的父母(我們或許都看過):
§ 把孩子當傳話筒:「你去跟你爸說……」
§ 把對方塑造成壞人:「他不來接你,是因為他不愛你。」
§ 在孩子面前貶低對方,甚至競爭:「你媽媽又亂花錢」、「你爸爸根本不管你功課」
§ 拒絕配合孩子需求,只為了懲罰前伴侶:「你爸不付錢,那你這學期就不要補習了!」
以上這些話,每一句,都在孩子心裡埋下一顆:我是夾心餅乾,我要選邊站,我不能好好愛兩邊的痛。
第三個故事~家的議題:不安全感
『我們覺得伴侶不夠浪漫、不夠深情、不夠積極,我們覺得他很遲鈍。」但我們對伴侶的不滿,其實是我們心底那份「想被愛、想被珍惜、想被看見」的渴望沒有被照顧。那不是另一半的錯,而是我們長久以來,把這個重要的需求,寄放在了他身上。我們期待對方剛剛好地填補我們(通常會是又好愛又好累)。
但這世界上,真的沒有人能準確地完成這樣的任務,原生家庭的需求,另外一半不會明白。這就是我們在婚姻中最容易掉進的錯誤『投射』。也就是:當我們內在某部分感到空缺、不安、不被肯定,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投射」到對方身上,把對方變成我們的診救者。真的不行嗎?其實是可以的。但前提是雙方夠成熟也夠誠實!!
我給我朋友他們的建議,能停止投射的第一步,說真話,相信真話。而不是通靈用猜的!!知道對方提出時,是個孩子,而這個時候不需要進到問題的細節較真,因為這時候他只是需要有人看見他正在說,而不是幫她解決他說什麼?
所以,當婚姻的矛盾與痛苦浮現時,許多人的直覺反應是:換一個伴侶,或者離開這段關係,就能解決問題。然而,換了伴侶,那些未被處理的焦慮、不安、甚至是原生家庭的陰影,就會不見嗎?它依然會在新的一段關係重複上演。如同照鏡子一樣,你不會因為鏡子映照出你的疲憊就打破鏡子,對吧?希望聽完這三個故事,我們都能把自己愛回來!!你也有故事嗎?歡迎你來信,讓我們聽聽你的故事!!
阿光說:我喜歡聽你說故事,因為那裡面有陪伴,有信任,還有我們愛過的痕跡,每當故事繼續發展下去,就如同我還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