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築夢的文化橋梁—
越南籍童氏容 努力讓生命發光
她,是一位越南籍的新住民;她,是教育者、創業者、文化推廣者;她,更是一座跨越語言與文化的橋樑。童氏容,來臺25年,從語言不通的新娘,到長庚科大多元文化講師、社區大學老師、移民署臺南市第二服務站的通譯,再到「向越百貨」的創辦人,她用行動書寫了一段深植臺灣、連結東南亞的動人歷程。
童氏容在接受長庚科大「多元新視界」PODCAST節目專訪時表示,初來乍到,她幾乎不會中文。為了能與人溝通、了解社會,她從國小開始學起,一面陪伴孩子就學,一面擔任志工,最後更成為學校的越語老師。她說:「只要願意學習,什麼都來得及。」努力成就了她今日的語言能力與文化敏感度,也鋪下了她在教育領域深耕的道路。
為了站在孩子的前線,她決心回學校讀書,先取得觀光專科學歷,再攻讀教育研究所碩士,完成學業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她認為,教育是改變命運的力量,因此將自身經驗轉化為陪伴他人的養分,協助新住民更快適應臺灣社會,也引導下一代認識自己的根。
她創立了「向越新住民二代協會」,推動多語言教育與文化融合。不只是越南語,新住民也能在協會學習中文與臺語,而在地臺灣人與新二代則能認識東南亞語言與民俗文化。她強調:「推動多元文化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互相理解與尊重。」
在臺南新營與永康兩地設立的「向越百貨」,更是她理念的實踐場域。這不只是販售家鄉名產、東南亞文物、語言教材的空間,也是一個融合圖書館、教室、文化展場與社區客廳的複合場域。每週的語言課程、文化活動與座談會,吸引了來自各年齡層的學習者與交流者,成為南部新住民與在地社區交流的重要據點。
童氏容同時也是移民署臺南市第二服務站的越南語通譯,協助剛來臺的新住民與移工處理證件、居留與身分相關事務。她總是耐心傾聽、溫柔說明,成為他們在異鄉最可靠的依靠。她說:「語言是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同理心。」為了補足語言教材的缺口,她親自編寫越南語教科書,並陪學生一起考檢定。她笑著說:「我陪他們一起考,有人問我為什麼?我說:因為我要他們知道,不放棄才是最重要的。」她的學生從不敢開口,到通過檢定,甚至成為語言教學志工,正是她默默耕耘的最佳見證。
民生好報 https://17news.net/archives/289662
好嘉讚 - 在臺灣築夢的文化橋梁— 越南籍童氏容 努力讓生命發光... | Facebook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kqqtcue05jx01ve1c530637/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