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每個人心中,都還住著一個”王建民”}
今天是 2025 年 7 月 15 日,隨著大聯盟上半季告一段落,球迷們迎來短暫的明星週休兵。紐約洋基近來狀況低迷,從開季雄霸美東龍頭以來,竟被藍鳥隊趁勢反超。此情此景,不禁讓我回想起昔日「台灣之光」王建民征戰洋基的輝煌歲月。
我們全家都是洋基的「資深球迷」。每年四月至十月,只要 MLB 賽季開打,球場風雲便成了家中共享的祕密暗號:今天由誰掛帥先發?明天誰會揮出關鍵全壘打?洋基能否奪下系列賽?飯桌邊、客廳裡,話題總是熱絡不休。
追溯這股熱情的源頭,始於 2005 年王建民披上條紋戰袍的那一刻。他不僅為台灣球迷點燃夢想,更成為我們一家投入大聯盟世界的引路人。對我們而言,王建民不只是一位優秀投手,更是把全家緊緊串起、共同守望棒球盛事的情感樞紐。
2006 至 2007 年,王建民在美國職棒大聯盟穿上洋基球衣,連兩季奪下 19 勝,橫掃勝投榜,成為亞洲史上首位美聯勝投王。他的表現不僅奠定了「亞洲王牌」的地位,更入選《時代》雜誌百大人物。那時的他,身形修長、步伐沉穩,站在洋基球場的投手丘上,宛如代表台灣與世界對話的使者。
他以伸卡的沈球著稱,讓無數大聯盟打者陷入滾地球的陷阱,也讓他贏得「滾地球王子」的封號。台灣人親暱地喚他「建仔」、「王葛格」、「台灣之光」;而在美國,他是 Star of Taiwan、Taiwan Lightning、Ace of Silence。那幾年,他不只是職業運動員,更是整個台灣社會的集體情緒出口。
每逢王建民先發,全台宛如進入「建仔時區」。清晨五、六點,不論學生、上班族或長者,家家戶戶守著電視、網路直播,為他的每一球喝采、緊張、歡呼。甚至許多公司會議室開放轉播,成為難得的職場「共同記憶」。
這樣的熱潮,不僅是對一位棒球選手的支持,更是一種跨世代、跨階層的全民參與。棒球,超越了體育本身,成為一種情緒的調味劑,一場對希望與自我認同的投射。
然而,英雄的旅程並非總是一帆風順。2008 年,王建民因一次跑壘意外受傷,從此走上漫長的復健之路,逐漸遠離主戰輪值。對台灣球迷而言,這樣的轉折無疑是一場集體的惋惜與不捨。他的跌倒,不只是身體的傷,而是讓人想起那些我們努力卻被命運拉扯的瞬間。
他的努力與沉默,像極了許多台灣人熟悉的樣子——勤奮、隱忍、不張揚。我們在他身上看到一種不言放棄的精神,一種即使挫敗也仍願堅持的倔強。
對許多人來說,王建民不只是棒球選手。他是一段青春的象徵,一種時代的縮影——那是台灣還可以一起為一個人喝采、流淚、做夢的年代。
如今,重溫他的身影與故事,我們懷念的,不只是那幾場完美先發,而是那段曾經全台為之鼓掌、為之一同早起的日子。那是一種難以復刻的團結、一種曾經同心相信夢想的記憶。
這些年來,「王建民」三個字,像是久戰江湖後略帶滄桑的名字,背後藏著雄心,也藏著傷痕。我們都知道,那樣的年華已遠,那樣的巔峰也難再。但只要想起他,我們心中那個曾經努力追夢、不怕重來、不願認輸的自己,就還在。
他曾說:「我還是想在美國拼一拼。」這句話,在許多台灣人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人生,若只能盯著未知的未來,總是容易忐忑焦慮。尤其當我們剛越過人生的山岳,站在坡道的另一端回望,一切看似下行,但真正的成就,或許不在於攻頂,而在於願意咬牙堅持、走完那最後的一哩路。
王建民的故事是一種提醒:即使青春遠去,身心疲憊,我們依然可以選擇相信夢。因為——[每個人心中,都還住著一個王建民]
願與大家分享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