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是上期稳定币话题的续集,上次聊得意犹未尽但时间接近两小时就打住了。一周后发现还有很多潜在话题没展开,干脆新开一期串联讨论下。
本期干货预警。烧脑级别:★★★★☆
时间戳:
(00:01:09) 孤山银行:硅谷教父与国防科技大佬的金融新实验
(00:11:29) 银行发行稳定币与传统模式的本质区别
(00:13:40) 稳定币与银行存款的货币属性差异
(00:17:10) 存款保险为何不适用于传统稳定币,而银行发行模式却可能破局?
(00:24:41) 银行稳定币业务模式的创新思考:一种融合模式
(00:33:46) 银行参与稳定币业务的三种潜在场景分析
(00:44:16) 监管塑造商业模式
(00:49:13) 稳定币KYC和反洗钱技术机制详解
(00:56:56) KYT机制与链上风控的技术实现
(01:02:02) 区块链货币本质:介于现金与账户之间的1.5版本
(01:13:08) RWA:新一代金融游乐场的代际变迁
(01:23:45) 数字资产面临的核心矛盾源于一个永恒的社会现象
文字总结:
(00:01:09) 孤山银行:硅谷教父与国防科技大佬的金融新实验
孤山银行(Erebor Bank)的名字源自《指环王》中的“孤山”(Erebor)——邪恶巨龙史矛革(Smaug)的沉睡之地。这条巨龙以抢劫矮人、精灵和人类的黄金珠宝为生,将它们堆积成山后焚烧一切,霸占洞穴作为巢穴。
这种“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隐喻,似乎为这家银行增添了一丝奇异的戏剧感。
在稳定币市场再度火热的当下,为什么硅谷大佬们要创办这样一家新银行?背后的推动者是硅谷教父彼得·蒂尔(Peter Thiel)和备受争议的帕尔默·拉奇(Palmer Luckey)。蒂尔被视为影响美国现政府的“新深层政府”代表人物,上次他公开建议从硅谷银行(SVB)撤资,直接引发挤兑并导致其倒闭。这次,他联手拉奇——Oculus VR的创始人,后者创办了国防科技公司Anduril。该公司专攻黑科技产品,如AI驱动的精准打击小型武器,以及能将空中无人机全部“吸下”的磁场设备。
孤山银行在执照申请文件中,将自身定位为监管最完善的稳定币交易服务商。尽管申请书对具体风险管理措施、储备设置方式和架构设计缺乏清晰细节,但其独特定位引发了广泛兴趣,值得进一步剖析。它不仅呼应了稳定币领域的监管趋势,还可能融合国防科技与加密金融,开启全新实验。
(00:11:29) 银行发行稳定币与传统模式的本质区别
这个消息让恰好呼应了《文理两开花》上一期关于稳定币存款保险的深度讨论。
之前的稳定币发行模式基本上是“货币兑换商”模式,发行稳定币的公司本身并不是银行,而是在银行开了账户。这就像早期阿里巴巴和支付宝的关系一样,用户的钱打进了公司在银行开的托管账户中。
从存款保险角度讲,以往货币兑换商模式的稳定币不可能享受存款保险,因为银行账户上显示的是Circle或阿里巴巴,金额可能有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之巨。如果银行暴雷,这几十亿美元大概只能享受50万美元的存款保险,因为它的存款其实只有一个账户。银行的存款保险显然是按照实名和账户来分配。
但如果稳定币发行主体是银行本身,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银行可以掌握客户信息,知道张三开了账户存了30万美元然后领了30万美元的稳定币,李四可能是100万美元就领了100万美元的稳定币。从道理上讲,如果银行直接参与发行稳定币,它有能力在存款保险这件事上有所改善。
银行作为一个主体自己下场来发行稳定币,和一个公司在一个银行开了账户再发行稳定币——这两件事是有很大差别。
如果发行稳定币的主体变化了,那金融监管、存款保险、KYC反洗钱等等所有方向是不是都会有变化?
目前,我们所熟知的美元稳定币,如USDC和USDT,其发行方并非银行,而是像Circle这样的公司,它们在功能上更接近于支付机构。虽然银行也曾涉足稳定币领域,例如摩根大通发行的JPM Coin,但其用途被严格限定在客户间的支付结算,更像是一种数字化的银行本票,并未进入广泛流通。因此,大众普遍认为稳定币是由科技公司发行的。
然而,孤山银行的出现可能将打破这一格局。它计划以持牌银行的身份,提供与Circle类似的稳定币发行、转换和清算服务。这就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当发行方本身就是一家银行时,其业务模式应如何定义?
这引出了一个核心的定义难题:用户将1美元交给Circle换取一个稳定币,这一行为究竟是“购买”还是“存款”?这个问题必须被清晰界定,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稳定币背后的资金是否能与银行存款享有同等地位,并由此决定了它是否需要以及能否被纳入存款保险的范畴。
(00:13:40) 稳定币与银行存款的货币属性差异
虽然直觉上,稳定币中的1美元与银行存款里的1美元似乎并无区别,但在银行的会计体系和货币功能上,两者存在本质差异。
核心区别在于“货币乘数效应”。根据货币银行学原理,银行存款具备货币乘数效应。例如,当您在银行存入1000万美元,银行只需保留一部分(如20%)作为准备金,剩余的800万美元可以放贷出去。这笔贷款可能会再次以存款形式回到银行系统,从而创造出远超原始存款金额的流动性。简而言之,银行体系内的1美元存款能够撬动并创造出更多的货币。
然而,稳定币没有这种乘数效应。其定义被严格限定为与储备资产一比一挂钩,例如,相关法案(如Genius法案)明确规定,每发行1美元的稳定币,背后就必须有等值的美元资产作为支持。这种设计决定了稳定币本身无法像银行存款那样创造额外的流动性,其主要功能是价值储存和转移。
理解了这一差异,我们就能更好地探讨存款保险的问题。对于一个被定义为“货币兑换商”的稳定币发行机构(如Circle),其发行的稳定币本质上不是存款,因此是否需要存款保险就成了一个需要厘清的问题。
这就引出了关于孤山银行(Erebor Bank)的关键疑问。如果孤山银行仅仅从事与Circle完全相同的稳定币发行业务,那么它更像一个支付公司而非银行。但既然它申请成为一家受监管的银行,这似乎意味着它计划开展需要“存款乘数效应”的业务,也就是发放贷款。
目前外界尚不清楚其具体的业务模式,由此产生了两种推测:
1. 孤山银行是打算用客户兑换的稳定币去发放贷款吗?
2. 还是说,它计划将业务一分为二:一部分像Circle一样发行稳定币,另一部分则像传统的硅谷银行(SVB)一样,吸收法币存款并进行放贷?
由于其申请文件细节模糊,这些核心概念和业务模式仍有待观察和厘清。
(00:17:10) 存款保险为何不适用于传统稳定币,而银行发行模式却可能破局?
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石是与用户的实名账户体系严格绑定。保险是为储户个人提供的保障,而非针对账户数量。无论你在一家银行有多少个账户,能获得的保障总额只有一个上限。这一原则确保了保险机制的公平和可行性。
传统稳定币发行商(如Circle)的模式从根本上与存款保险机制相悖,主要体现在两点:
· 账户不透明:当成千上万的用户向Circle存入美元以换取稳定币时,在银行看来,这些资金都汇集在Circle公司的单一企业账户下。银行无法识别背后的个人储户,因此无法为他们提供个人化的存款保险。
· “存款”与“持有”行为脱节:稳定币在区块链上自由流通。一个人完全可以通过交易(如用比特币兑换)获得稳定币,而无需在发行机构进行任何“存款”操作。为这样的“持有人”提供存款保险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他们从未发生过受保险保障的“存款”行为。这一特性从根本上割裂了“存款”与“持有”,使得存款保险无法适用。
而如果由银行直接发行稳定币,情况则可能完全不同。银行具备一个关键能力:识别并记录每一笔交易的源头。其运作模式可能是:
1. 用户在银行的实名账户中存入一笔资金(这是一个受存款保险保障的行为)。
2. 银行根据这笔存款,向该用户发行等额的稳定币。
3. 这枚稳定币,就如同一个“数字化的存款凭证”。
在这种模式下,即使用户将稳定币转移给了他人,银行依然能够追溯到最初进行存款的那位实名用户。万一银行破产,最初的存款人理论上可以凭借其存款记录来申请保险赔付。
银行发行稳定币与Circle等公司的模式,其核心差异在于:银行有能力将稳定币的发行与源头的实名存款行为一一对应。这种能力使得银行发行的稳定币具备了整合存款保险的潜力,而这是传统货币兑换商模式完全不具备的。
(00:24:41) 银行稳定币业务模式的创新思考:一种融合模式
这是不是一种创新性的银行稳定币业务模式呢?它是不是将两种在传统金融中看似独立的模式:
1. 货币兑换商模式:如Circle发行USDC,核心是“一比一”的资产兑换。
2. 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如传统银行,核心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创造信用。
融合在了一起呢?
把传统金融世界里支付宝(支付业务)与工商银行(存贷业务)放入“区块链”和“稳定币”这一全新场景中时,是不是可以合二为一?
要理解银行的独特优势,我们可以对比两种模式的资金路径:
· 传统稳定币模式 (如Circle):这是一个“两步”过程。
1. 用户将钱转账给Circle公司。
2. Circle公司再将汇集起来的资金存入银行。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只认识它的企业客户Circle,无法识别背后成千上万的真实用户。
· 银行直发稳定币模式:这是一个“一步”过程。
3. 用户直接将钱存入银行的实名账户。
4. 银行直接向该用户发行稳定币。
正是这“一步”之差,赋予了银行独一无二的能力。银行能够清晰地识别每一个进行存款的实名客户,并记录下这一行为。因此,银行发行的稳定币,是不是本质上可以被视为其背后实名存款的一种“数字化凭证”呢?
这种直接的对应关系,使得银行即便在稳定币被交易流转后,依然有能力追溯其源头。基于此,银行便可以为这个“源头存款”提供进一步的服务,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存款保险。这并非是将存贷业务与支付业务混淆,而是利用银行的账户体系优势,为数字资产提供传统金融级别的信用背书,这是货币兑换商模式无法企及的。
(00:33:46) 银行参与稳定币业务的三种潜在场景分析
孤山银行会采用什么业务模式呢?根据有限信息,大概推演出三种既独立又可能共存的场景:
场景一:传统存贷业务(类比硅谷银行)也就是最基础的业务模式:吸收用户的法币存款(如美元),然后将这些资金发放贷款,重点支持AI、加密技术、国防黑科技等领域;此模式与稳定币完全无关,是纯粹的传统银行业务。
场景二:直接发行稳定币(类比Circle的升级版):这是银行作为稳定币发行方的核心创新所在。用户将法币(如美元)存入其在银行开设的实名账户。银行根据这笔存款,向用户发行等额的自家稳定币(例如,孤山银行发行的USDE)。
与Circle的核心区别:虽然业务形式上与Circle类似,但银行拥有Circle不具备的关键优势——能够将每一枚稳定币与其源头的实名存款记录相挂钩。创新价值在于:正是因为这种挂钩能力,银行可以为其发行的稳定币提供一种隐性的“存款保险”背书。理论上,用户未来可以用银行发行的稳定币,来兑换其最初存款所享有的保险权益。这是Circle等非银行机构无法做到的。
场景三:吸收并兑换其他稳定币(作为中介服务)
这个场景相对复杂,探讨的是银行是否能“吸收”其他机构发行的稳定币(如USDC)。
核心逻辑:银行不能将用户转入的USDC直接视为“存款”。因为稳定币本身是链上代币(Token),无法进入银行的账户体系,更不具备货币乘数效应。直接持有USDC,银行无法进行放贷。
可行的流程:银行可以提供一种“兑换服务”。 比如:
· 用户将1万USDC存入银行指定的链上钱包。
· 银行为用户开具一张1万美元的存款凭证。
· 同时,银行必须拿着这1万USDC到其发行方(如Circle)那里,赎回成1万美元的真实法币,并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
· 此时,银行账户里才真正多出了1万美元可用于放贷的存款。
这个过程的本质是银行作为中介,帮助用户完成了“将稳定币转换为真实银行存款”的操作。稳定币本身并未被“存入”,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被赎回并销毁了。
隔离是关键:最清晰、最合理的商业模式,是将这三种业务场景严格隔离。银行可以同时开展传统存贷业务(场景一)和直接发行稳定币的业务(场景二),相当于在Circle的模式之上叠加了传统银行的功能。但将不同场景的资金和逻辑混在一起,尤其是在初期阶段,会造成极大的混乱,特别是在风险管理和存款保险的界定上。
因此,银行参与稳定币竞争的真正优势,在于场景二——利用其银行身份和账户体系,提供比现有稳定币更安全、更具信用保障的数字资产。
(00:44:16) 监管塑造商业模式
假设一家受监管的银行(如孤山银行)和一家非银行机构(如Circle)从事完全相同的稳定币发行业务,它们的处境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会有何不同?
作为银行,必须遵守《巴塞尔协议》等一系列严格的金融监管规定,涉及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要求、同业关系等,整个体系架构更为复杂。而Circle曾试图推动建立一套适用于加密行业的“类巴塞尔协议”;之所以会考虑引入复杂的风险管理框架,很可能是因为它曾希望通过“期限错配”来获取更高利润。比如,如果将用户存入的储备金用于购买长期国债等资产;如果短期内面临大量赎回请求,而长期国债市场又恰好暴跌,就会出现兑付危机,导致“暴雷”。通过设立一个“类巴塞尔协议”,规定长短期资产的配置比例(如“八二原则”),可以更好地管理这种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从而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保持相对稳定。
然而,Genius法案的出台,彻底终结了这种模式的想象空间。法案明确规定,稳定币发行商的储备金只能投资于90天以内的短期、高流动性资产,如货币市场基金。这一规定从法律层面杜绝了稳定币发行商进行高风险“期限错配”的可能性。因此,Circle也无需再费心设计复杂的“类巴塞尔协议”了,法律已经为其划定了清晰且严格的业务边界。
在Genius法案的框架下,稳定币发行商的商业模式被极大地限制,趋向于一种“窄银行”(Narrow Bank)模式:利润空间被压缩到只能通过投资短期、低风险资产来获取微薄的利差(Margin)。这与USDT等模式的盈利能力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用USDT的盈利模式来评估Circle的估值和商业前景,是完全错误的。
虽然法案限制了发行商自身的风险,但“期限错配”的风险并未完全消失,而是被转移给了规模庞大的货币市场基金。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体量远超稳定币,它们有更强的能力来消化这种风险,从而为稳定币储备金提供相对稳定的收益。
Genius法案的落地,对稳定币行业是决定性的。法律的严格规定,虽然看似扼杀了其“赚大钱”的可能性,但也为其提供了一条清晰、低风险的合规发展路径。对于Circle这样的公司而言,这或许是一种解脱,也标志着其商业故事需要被重新审视和理解。
(00:49:13) 稳定币KYC和反洗钱技术机制详解
监管机构,对稳定币的一大核心顾虑在于KYC(了解你的客户)和反洗钱(AML)的有效性。一个普遍的疑问是:即便能冻结链上的涉案资金,我们能找到背后的人吗? 这个问题揭示了区块链技术与传统金融在监管逻辑上的根本差异。
以USDT为例,其智能合约(基于ERC20标准)内嵌了关键的监管功能,这些代码是开源可查的:
· 冻结 (Freeze):当执法部门通过司法程序,要求Tether公司处理涉案地址(如黑客、诈骗或贩毒集团的地址)时,Tether将该地址列入“黑名单”。被冻结的地址将无法转出资金,也无法接收资金,相当于被完全锁定。
· 销毁 (Burn):对于已被冻结的地址,Tether拥有进一步的权限,可以将其持有的资金直接“销毁”。这意味着这部分稳定币从流通中被永久移除。
这个过程只能处理链上地址,无法通过技术手段从地址反推出真人的身份信息。它的作用是切断非法资金的流动。
虽然无法直接找到作恶者,但受害者仍有途径追回损失,这个过程结合了链下司法与链上操作:
1. 受害者报案:资金被盗或被骗的受害者必须首先向司法机关报案立案。
2. 提供证据:受害者需要证明自己是原始资金的所有者。由于链上转账记录公开透明,受害者可以通过签名等方式,证明自己拥有发起那笔涉案转账的钱包私钥。
3. 司法确认与执行:经过司法机关的调查取证,确认案件后,会向稳定币发行方(如Tether)发出指令。
4. 资金的“再造”与返还:
o Tether先将黑名单地址中的涉案资金销毁。
o 然后,Tether利用其发行权限,重新铸造等值的稳定币,并将其返还给经司法确认的受害者。
o 值得注意的是,Tether通常会为此项服务收取高额手续费(例如,损失100万,可能只能追回80万)。
对比分析:链上追溯 vs. 传统银行:这两种体系在追查非法资金时,各有优劣,可谓“殊途同归”。
链上追溯 (稳定币)
优势--资金流向清晰:所有转账记录公开、透明、不可篡改,跨机构协调成本低。
劣势--身份匿名:地址与真人身份脱钩,无法直接锁定个人。
局限性--无法仅凭技术找到真人。
传统银行体系
优势--身份可追溯:账户与实名身份(KYC)绑定,理论上总能追溯到个人。
劣势--流程繁琐低效:资金若经过多家银行流转,需逐一协调内部部门,耗时耗力。
局限性--仍可能遭遇假冒身份、代持账户等问题,最终追查到的“真人”可能并非实际控制人。
在很多案件中(如跨国犯罪),即便知道了作恶者是谁也难以抓捕。因此,能快速、高效地冻结和处理非法资金流,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稳定币的链上监管机制提供了一种与传统金融互补的、高效的解决方案。
(00:56:56) KYT机制与链上风控的技术实现
与关注个人身份的KYC(了解你的客户)不同,链上监管引入了一个核心概念——KYT(了解你的交易)。
由于区块链的匿名性,KYT并非追溯真人,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风险控制,为链上的地址打上“标签”。例如,被确认与黑客攻击、非法活动相关的地址会被列入公开或半公开的“黑名单”。当资金从这些高风险地址流出时,任何集成了KYT服务的实体(如交易所或DeFi协议)都能即时识别并自动采取行动,例如拒收该笔转账或将其冻结。
这一机制部分回应了“区块链比传统银行更不安全”的普遍观点。传统银行依赖实名制、大小额交易申报及跨境额度限制等手段进行监管,流程相对滞后。然而,在区块链上,KYT带来了极致的透明度:任何一笔大额转账,例如“沉睡万枚比特币的巨鲸钱包被唤醒”,都会瞬间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开事件,其监控效率和实时性远超传统体系。
因此,KYT并非传统监管手段的简单复制,而是利用区块链的固有特性,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以交易透明度为核心的强大监管范式。
(01:02:02) 区块链货币本质:介于现金与账户之间的1.5版本
区块链数字货币的真正本质,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进步"或"先进",而是一种介于现金与银行账户体系之间的独特存在形态。
如果将现金视为货币1.0,银行账户体系视为货币2.0,那么区块链数字货币应该被理解为货币1.5版本,而非3.0版本。这种定位精准地解释了为什么社会对数字货币存在如此巨大的争议。
从银行账户体系支持者的角度看,区块链货币既放弃了账户体系的实名制优势(向现金"退化"),又强化了现金的便携性特点(大额资金可通过私钥轻松转移),这恰恰是他们最担心的两个特性的结合。
然而,对于全球数十亿无法享受完善银行服务的人群而言,这个1.5版本却提供了宝贵的金融包容性。这种现象在技术发展史中并不罕见,正如波音公司在制造出巨型747客机后,反而回头开发了更小但更经济实用的757、767系列,有时候"退半步"的创新恰恰能填补被忽视的重要空白。
区块链货币的存在,本质上反映了人类在追求技术进步过程中,需要回过头来照顾那些在快速发展中被"甩下车"的群体和需求,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阶段,而非简单的优劣之分。
(01:13:08) RWA:新一代金融游乐场的代际变迁
RWA(真实世界资产)概念的火热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一场深刻的金融代际变迁。
当前RWA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路径:第一种是广义定义,即所有非链上原生的资产都属于RWA,在这个框架下,稳定币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RWA应用,因为它本质上是美元在链上的映射。同样,美股、美债等传统金融资产的链上化也属于这一范畴,它们将原本只有少数人能在纳斯达克等传统平台交易的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扩展到全球任何有手机的人群。第二种是狭义定义,试图将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等实体经济资产搬上链,但这种尝试往往效果有限,因为这些资产的流动性问题源于其内在的期限错配和风险特性,而非交易平台的限制。
更深层次地看,RWA的兴起本质上体现了新一代数字原住民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金融游乐场。就如同上一代人花费半个世纪建立了银行、股票、债券体系一样,新生代也有权利创造符合其认知习惯的虚拟金融生态。
有趣的是,美股美债本身就已经是企业现金流的二层衍生产品,与实体经济的直接联系已经相当微弱,现在只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一次虚拟化。这种代际更替是自然而然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不同世代对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的不同偏好与适应性。
(01:23:45) 数字资产面临的核心矛盾源于一个永恒的社会现象
当前区块链和数字资产发展面临的核心矛盾,源于一个永恒的社会现象:制定规则的永远是上一代人。这种代际错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这种代际差异自然会导致对新事物认知和接受的滞后,正如某位台湾金融官员因坚信“比特币无内在价值”而拒绝ETF一样,这代表了许多传统决策者的固守心态。然而,变革的动力常常来自外部的“跟风效应”:当美国这样的先行者率先在某个领域(如稳定币立法)取得突破时,其他国家便会因担心落后而被迫跟进探索,即使内部仍充满疑虑。
一个更具建设性的长远策略并非直接对抗现有体系,而是去影响和“拉拢”那些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下一代决策者。当这些伴随着DeFi和AI长大的年轻人未来走上领导岗位时,变革将自然发生。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关键的转变:关于这些技术“应不应该存在”的争论已经结束。它们已是“既成事实”,深深融入了世界的半个身体。我们当下的任务,不再是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在这个既定现实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继续前进。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已经上线苹果播客中国区,可直接搜索收听)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