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Log in
    Search
    Membership

解脫生死之意義2

禪心世界

2025-07-2300:07:40

Available Platforms

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二)

自殺是沒辦法得到真正解脫的。自殺的人,心念始終是痛苦的,譬如吊死的人,他的神識始終是停留在上吊的地方;燒死的人、淹死的人,乃至於車禍而亡的人,一般稱之為橫死;所謂橫死,即壽命還沒有終結而提前死亡,不是壽終正寢,正因如此,所以心當中充滿怨氣,心結始終無法解開,所以他的神識就在死亡的地方無法離開,一般人稱之為冤魂不散,這就是沒有解脫。
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以為自殺後,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其實這只會招致更大的苦難。所以佛法教人要從因上去解脫,不是從果上去解脫;因為今生痛苦、貧窮,是過去種的因,今生要受的果報,求解脫的方法,即要自己承擔,面對現實,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改善自己的命運?第一、要慚愧懺悔。第二、要忍耐。第三、要修善去惡。第四、要用佛法來轉識成智。透過上述的方法,將煩惱轉過來,過去的事情直下承擔,心安理得,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脫。
《佛說義足經‧卷一》
有一天,佛陀和阿難尊者在前往娑掃國城托缽的途中,看見一行人因車子壞了,滿臉憂愁地坐在路旁,佛陀即開示:「乘車時若捨離平坦的正道,而走在偏斜的路上,會導致車輪損壞。遠離正法亦是如此,若起惡念、行惡行亦會感愁憂、禍患,且要忍受生死輪迴之苦。」
佛陀開示完,即入城托缽。當時,娑掃國城中有一位一百二十歲的梵志與一名年僅七歲的長者子往生,兩家人同時送喪,舉著五彩的幡旗,婦女、小孩們全都披頭散髮,親戚們啼哭悲泣,場面哀痛不已。佛陀回到精舍後,藉由這個因緣,為比丘們開示:「人生短暫,活不到百年就死亡了,縱使壽命有超過百年之人,最後也難逃一死。因為想要保有一切,所以心懷恐懼。對於事物的貪愛心,源自於錯認一切都是恆常不變,殊不知無常總在左右。死亡猶如大海,一切都因之漂盪、動搖,世間人誤以為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應當以智慧心觀察真理,勿貪愛這個虛妄不實的我。」
「世間的快樂就像夢境一般,醒來後還能看見什麼?貪戀世間種種的人事物也是如此,當神識變滅時,還存在些什麼?曾經歷過的一切都已逝去,無論善惡已不復見。一切皆會捨離這個世間,唯有過去的聲名仍會存在。人們因為過於悲傷轉為憎恨,卻又念念不捨,貪執愛戀。若能捨離愛著,就可遠離恐怖,到達安詳自在之處。比丘們莫起妄念,欲望會敗壞名聲,你們要時時觀照身口意三業。今為大眾開示無住的道理,應當依此修行,捨離愛憎、悲憂;當如蓮花般清淨無染,不執著也不希求,不聽聞偏邪之事,也無需從中求得解脫,沒有染污之念,又怎會有貪著之心?當如蓮花般不著相,在污水中生長著,也無需離開污水。應如是修行,聞如未聞,修而無修。」比丘們聞佛開示後,皆歡喜奉行。
無常是宇宙萬象的定則,認清無常,才能由貪戀、愛著中出離,不再虛受身心的生死流轉大苦。《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雖在生死流轉中,心住正念,隨順覺性,斷惡修善,終能成就無上菩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