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Log in
    Search
    Membership

3.智人為什麼能存活下來?

思路週航

2025-07-2900:08:54

Available Platforms

Comments

Generate a high-definition realistic image: a blackboard background, covering 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various knowledge, with a modern technology style. Add more realism and technological elements.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思路週航 3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在上次的航行中,我們提到了智人取代其他人類的一大優勢——認知革命。尚未收聽的朋友可以返回上次的航行複習一下。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上次只是短短地提了一下。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為什麼在眾多的人類物種中,唯有智人存活了下來?」
 
這個問題,既是歷史謎題,也是我們理解自我的關鍵。今天,我將從四個面向討論:1.語言能力 2.複雜工具的使用 3.高度親社會性 4.拓展渴望
 
一、語言能力:能講故事的動物,能改寫歷史

語言,是智人的第一場革命。
 
和其他人類物種相比,智人的語言能力不只是多了幾個聲音或單詞的變化,而是質上的突破。我們可以用語言描述不存在的東西,例如:「祖靈」、「部落精神」、「國家」、「未來」、「規則」、「神話」。這種抽象的、虛構的能力,開啟了人類規模合作的可能。
 
試想一下,要描述 「前方有獅子在草叢埋伏」 這句話。
 
尼安德塔人會說:「獅子!那裡!」
 
當同伴看向那裡時,並沒有看到獅子,因此這句話形成了無效溝通。這種句子只能短時間內激發逃跑或是本能反應,但無法形成計畫或集體行動。
 
但智人會說: 「獅子剛才進了那邊的草叢,它正在等我們。」
 
這句話引入時間副詞:「剛才」,並且指出具體位置:「那邊的草叢」。
 
部落大規模的合作必須運用到這些複雜語句,才能凝聚每個族人的意識,並且保證領導人能在第一時間做出應敵策略。
 
我們上次的航行中有提到人認知革命,但在我看來,認知革命的增益,必須建立在複雜的語言系統上。
 
當一個人無法清楚表達,那麼就算幻想出再豐富的虛構概念,也無法使族群團結。
 
還有一個著名的假說,就是關於「八卦推動語言發展」,也就是非正式的社會資訊傳遞,成了維繫智人社會的潤滑劑。
 
有些學者甚至認為:語言最早的進化動力,來自於八卦的需求。因為在複雜社會中,知道誰信誰、誰背叛誰、誰可靠,比知道哪裡有一頭鹿更重要。
 
人們能夠利用語言來談論八卦,階級概念便悄悄地增強了。例如:「隔壁洞穴的兒子,特別會打獵,一天可以打好幾頭鹿回來」
 
當人們聽到這種八卦,隔壁兒子的地位在人們心中就會提升。
 
越來越多這種流言傳遞在部落中,部落的階級觀就可以逐漸建立,離古文明的出現也就不遠了。
 
語言讓我們能講故事,而故事能凝聚信念、塑造身份、製造秩序。
 
當其他人類物種仍用簡單呼叫來協調行動時,智人已經開始用傳說和八卦塑造未來。
 
二、複雜工具的使用:技術不是重點,重點是傳承
 
人類早在智人出現之前就會使用工具。尼安德塔人也會削石片、用骨頭當武器。但智人與眾不同的地方,不在於是否會用工具,而在於工具的多樣性、複雜性,以及製作方式的傳承。
 
智人會製作:
       1.離合式的複合工具,例如箭頭和木桿結合的長矛
       2.細小但高效的針,用來縫製保暖衣物
       3.繩索、陷阱、魚鉤,擴展了狩獵方式
       4.遠程的投射型武器
 
而這些技術不是偶然發明後就消失的靈光一現,而是透過語言、模仿、教學得以一代代傳承與累積。
 
這是一個「文化演化」系統:智人不只是靠基因演化,還靠「學習與模仿」演化。
 
這裡我想強調遠程投射武器的意義,這項發明等於是大大地提升了智人的能量轉換能力。
 
原先要攻擊數十公尺外的敵人,往往需要位移到敵方位置,再使用近戰武器進行打擊。
 
當遠程投射武器出現後,攻擊的效率增加了一個數量級,不但快速還較節省能量。
 
早期的智人祖先就是利用這項發明,在軍事衝突上佔盡了優勢,為拓展出非洲以外的地區幫助甚大。
 
工具的進步是知識積累的證據,而知識的積累代表我們可以再跳脫當下,準備未來。
 
當其他人類還在為了今天的野獸奮鬥,智人已經設計出明天的陷阱。
 
三、高度親社會性:陌生人也能合作的物種
 
人類的第三項優勢,是我們的超高社會性。這裡的社會性,不只是指我們有家庭、有朋友、有群體,而是指我們能在「沒有血緣關係」的情況下,與陌生人協作。
 
這一點其實難能可貴。很多動物有群體行為,像狼群、黑猩猩。但他們的協作通常只限於熟悉的、近親的成員。
 
而智人因為語言、信任與信仰系統的支撐,能與完全沒見過的人一起打獵、建城、打仗、做貿易。
 
這種能力,使得智人的社會可以擴張、擴大、穩定。
 
更重要的是,它也容納了「角色分化」與「專業化」。
 
有些人當獵人、有些人做工具、有些人照顧小孩、有些人治病、有些人唱歌傳承故事。
 
從社會生物學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龐大的、互相依賴的複合系統。
 
每個人都是一個節點,但彼此互補、互信,才能共同生存。
 
尼安德塔人也有社會性,甚至會照顧病人、埋葬死者。
 
但他們的群體規模很小,難以突破數十人這個天花板。智人則突破了這個限制,靠的是一種集體想像和基因中的親社會性。
 
四、渴望拓展:走得更遠,活得更久
 
人類有一個很奇妙的特質:我們無法安於現狀。
 
從非洲草原,到歐洲冰原,到亞洲森林,直到北極圈與澳洲荒漠,再到美洲大陸,智人的腳步幾乎無所不至。短短幾萬年間,我們征服了全世界的棲地,遠遠超過其他人類物種的活動範圍。
 
這種地理上的拓展欲,背後是心理上的好奇心與行動力。我們不只是被環境推動離開,而是會主動探索、遷徙、冒險。這也意味著:

當某些區域環境惡化時,我們可以搬遷。 
當資源不足時,我們可以開發新地。
  
這樣探索未知的天性使智人能夠遍佈全球並且掌握關鍵資源。
 
此外,我們不只是拓展地理空間,也拓展認知與制度空間。
 
例如:
我們創造宗教來理解無常;
創造貿易與貨幣來交換資源;
創造文字來傳遞知識;
創造法律來管束彼此;
最後創造國家與文明來持續演化。
 
這一切的根本驅力,是一種內在的、不安於現狀的「前進衝動」。
而這股衝動,使得智人能走得更遠,活得更久,最終獨佔了「人類」這個名稱。
 
五、總結與反思:我們不只是勝出者,更是責任的承擔者
 
回顧今天的四個面向:語言讓我們說出世界,工具讓我們塑造世界,社會性讓我們共創世界,拓展欲讓我們征服世界。但這一切的勝利,是否也同時帶來了風險?
 
我們必須正視幾個事實:「我們在這場競爭中勝出,不一定意味著其他人類「無能」。
 
也可能是我們「太強」或「太擴張」;
       •  我們的語言與信仰能凝聚合作,也能煽動仇恨;
       •  我們的工具能創造奇蹟,也能毀滅地球;
        
 
我們不能只以「智人勝出」來自滿,而應以「我們現在如何自處」來省思。
 
因為今日的智人,已經不只是征服其他人類物種的物種了——我們是改變整個地球生態的「巨人」。
 
哈拉瑞在《人類大歷史》裡曾說過一句話:
 
「我們變得太快,卻不夠聰明。」
 
語言、工具、社會性與拓展慾,曾經是我們的勝利武器。
 
如今,它們更是一種我們必須謹慎使用的力量。
 
語言、工具、社會性與拓展慾,曾經是我們的勝利武器;如今,它們更是一種我們必須謹慎使用的力量。
 
好了,今天的航行先到這邊,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
 
航行的最後,我想送你一首詩:
 
「在寒冷的夜裡,我們的祖先圍著火,傳遞著火光,也傳遞著故事。
冰層雖厚,卻擋不住思想的火焰。
今天的我們,也許不再面對極地的嚴寒,但氣候的變化依舊考驗我們的選擇:
是無視,還是應對?是獨行,還是合作?
冰期告訴我們,面對災變,最珍貴的不是資源,而是彼此。」
 
祝夏安,2025年7月29
 Generate a high-definition realistic image: a blackboard background, covering 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various knowledge, with a modern technology style. Add more realism and technological 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