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對台美經貿關係及全球自由貿易格局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一、對台美經貿關係的影響
• 實施對等關稅與疊加稅率:
◦ 自2025年8月7日起,美國對台灣實施20%的「暫時性對等關稅」。這是經過談判後,從最初宣布的32%稅率調降的結果。
◦ 台灣所面臨的實際稅率是採用「疊加模式」計算,即在20%的對等關稅之上,還要加上貨品原有的最惠國(MFN)稅率以及任何反傾銷或反補貼稅。例如,輸美工具機產品的原有MFN稅率為4.7%,疊加20%後實際稅率達到24.7%。
◦ 台灣正持續與美方協商,力爭更合理的稅率,並希望爭取到像歐盟和日本那樣的「非疊加」計算方式。
• 半導體關稅與台積電豁免:
◦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進口的半導體晶片徵收高達100%的關稅。然而,他同時承諾,若公司已在美國設廠或承諾在美國生產,則可以豁免此關稅。
◦ 這項政策對台積電被視為「好消息」,因為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積極設廠,預計將能避開高額關稅,甚至可能維持以台灣為主的生產模式,成為川普半導體關稅的「最大獲利者」。
◦ 此舉刺激了台積電股價在2025年8月7日創下歷史新高。
• 產業衝擊與出口表現:
◦ 資通訊(ICT)產品:佔台灣對美出口產值超過7成,目前主要落在美國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的調查範圍內,暫時不受20%對等關稅影響。2025年第一季,資通訊與視聽產品出口表現亮眼,年增率達42.3%,主要受惠於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及雲端產業的強勁需求。美中貿易戰也促使伺服器及網通組裝廠將產能從中國大陸轉移至東南亞和墨西哥,帶動了對馬來西亞(伺服器出口增長816.8%)和墨西哥(顯卡、音效卡出口增長1,169.4%)的出口大幅增長。
◦ 傳統產業:面臨最顯著的衝擊,因為這些產業對美國市場依賴度高、產品價格競爭激烈,且與日韓等國直接競爭。受影響的產業包括:
▪ 機械產業(特別是工具機):利潤率難以吸收20%以上的關稅,訂單極易被日本或歐洲競爭對手搶走。
▪ 運輸工具產業(汽車零組件與自行車):價格優勢因關稅疊加而喪失。國內車廠如裕日車、中華車、汎德永業等在2025年7月的營收出現雙位數衰退,部分業者指出是受美國進口車零關稅議題影響。
▪ 金屬製品產業(螺絲、扣件、手工具):產品標準化程度高,價格是關鍵因素,對關稅敏感度極高。
▪ 塑橡膠製品產業、紡織產業:也面臨成本墊高、訂單轉移的壓力。
◦ 連鎖影響:關稅衝擊不僅限於直接受影響產業,其上游原物料供應商、加工製造服務業、運輸物流業以及金融保險業也將受到間接影響。
◦ 短期出口仍成長:儘管面臨關稅壓力,台灣2025年1至3月出口額仍創歷年單月新高,3月出口額達495.5億美元,較2024年同期增加18.5%,主要受惠於人工智慧等新興應用的強勁需求,以及客戶因應美國關稅措施而持續提前拉貨。這顯示了短期內客戶的「提前拉貨」效應。
• 台美談判透明度與籌碼:
◦ 台灣政府強調談判並非「黑箱作業」,會定期向立法院報告進度,並在達成協議後公開內容並送交國會審議。
◦ 外界對談判缺乏透明度存在疑慮,認為政府應更早公布談判標的及所涉產業,以避免最終協議公布時引發各界反彈。
◦ 有觀點認為,台灣在關稅談判上失利,條件不如日韓等國,且可能失去川普政府的青睞。然而,也有專家駁斥此說法,認為台灣對美外交路線並未失焦,且與兩黨皆有往來。
二、對全球自由貿易格局的深遠影響
• 自由貿易時代的退場:美國對台灣及其他國家實施的這些高關稅,特別是其「對等」和「懲罰性」的性質,被國際媒體普遍認為是「自由貿易時代的結束」。這標誌著全球貿易格局正從過去的自由化趨勢轉向更具保護主義和區域主義的局面。
• 「全球製造」轉向「區域製造」:
◦ 過去「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出口美國」或「台灣製造、出口美國」的全球化模式正在被打破。
◦ 新的趨勢是企業將被迫「靠近市場生產」,在墨西哥、美國、東南亞等地建立第二、第三生產基地,形成「台灣研發 + 海外製造」的新模式。
◦ 這意味著台灣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將逐漸淡化,轉型為全球供應鏈的「研發設計中心」與「高階製造中心」。附加價值不高的傳統代工將面臨巨大的外移壓力。
• 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
◦ 關稅壁壘使產品的價格優勢不再是唯一,企業必須轉向以「價值」取勝,強調獨特性、軟體整合能力、專利技術以及解決客戶痛點的綜合服務。
◦ AIoT、智慧製造和工業軟體將成為製造業的標準配置。
• 市場多元化與供應鏈重組:
◦ 受美國關稅衝擊,各企業將以前所未有的力道,積極開拓歐洲、印度、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實現「市場多元化」以分散風險。
◦ 中美貿易戰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例如伺服器和網通組裝廠從中國大陸轉移產能,使得東南亞和墨西哥等地成為新的生產據點。
• 地緣政治風險與不確定性:
◦ 美國關稅政策、各國後續因應作為、地緣政治衝突等不確定性因素升高,增添了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使得未來貿易情勢仍有待密切關注。
◦ 例如,川普暗示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包括中國和印度)施加更高關稅的制裁,這也將影響全球能源供應鏈和貿易流向。
• 對台灣經濟結構與轉型的考驗:
◦ 這些關稅對台灣是一場「體質總體檢」,無法從「cost down」(降低成本)思維轉向「value up」(提升價值)思維的企業將面臨嚴峻的淘汰壓力。
◦ 政府鼓勵企業佈局海外、投資智慧財產、開拓藍海市場,並擁抱數位與永續(ESG)轉型。
◦ 對於個人工作者而言,也需要思考如何「為履歷加值」,從傳統技工升級為智慧技工、成為跨領域整合者,並鎖定不受地點限制的服務型產業。
◦ 在台灣,對於食品產業,兩岸關係緊張導致中國大陸以行政手段限制進口,加上全球通膨和高利率抑制非必需食品需求,衝擊台灣出口表現。
總體而言,美國的關稅政策正在加速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轉變,推動供應鏈的區域化和產業的價值升級,而台灣作為全球關鍵供應鏈中的一環,正積極應對這些挑戰,力求在新的貿易格局中找到立足點和成長機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e71jrd0une01ys5pbpdutk/comments
「你現在收聽的是《AI聯播網》——我們用人工智慧重現歷史、觀察社會、打開童話與時事的另一面。在這裡,真相不是單選題,觀點不只一條路,AI陪你聽見更多聲音。」
📘
AI史記:重現真相的演算法
沈律安/韓正浩
重啟歷史的記憶體,由演算法與邏輯拼湊出事件的真相。
🎧
AI場外聯播區
林解析/李真理
我們不只談新聞,也談那些「沒上新聞但應該被談」的事。
🎙️
AI有事嗎?
春仔/曉鈴/阿盤 V1.1
童話、台灣、反思與笑聲,春仔、曉鈴、阿盤與AI共演的荒謬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