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買進》的核心投資策略
◦ 專注於大盤指數型ETF:這本書強力推薦台灣散戶透過定期定額的方式,長期買進追蹤大盤指數的ETF,例如台灣的0050 ETF,或全球市場的指數型ETF如VTI、VWO、VEA。
◦ 長期持有與耐心:投資成功的關鍵在於耐心等待優質資產成長,而非追求一夜致富。周教授強調「投資比的不是勇氣,是耐力」。他自身的實踐經驗證明,20年定期定額買進0050,資產成長超過五倍。
◦ 分散風險:投資指數型ETF等於同時買進多個優秀企業,有效分散了單一個股的風險。
• 行為偏誤及其克服
◦ 人類的不理性:資料指出,人類在投資決策中常常表現出不理性。了解這些偏誤是改正行為的第一步。
◦ 常見的行為偏誤包括:
▪ 過度自信:投資者常認為自己的判斷正確,導致過度交易,反而降低投資績效。
▪ 損失趨避/厭惡:人們對損失的痛苦感受是獲得快樂的2到2.5倍,導致他們過於糾結於短期損失,忘記長期目標。
▪ 現狀偏誤:即使市場發生重大變化,人們也傾向於維持現狀而不做調整。
▪ 錨定效應:投資者常以買入價格作為判斷依據,導致在高點不敢進場或在解套時急於賣出,錯失後續漲幅。
▪ 心理帳戶:對金錢來源賦予不同價值,使得意外之財(如股息)更容易花掉,而賣出股票則有「吃老本」的心理障礙。
▪ 賭徒的謬誤:錯誤理解事件的隨機性,認為過去的結果會影響未來獨立事件的機率。
▪ 代表性偏誤:根據少數成功案例(如新聞報導的「股神」)做出判斷,誤以為短期投資很容易。
◦ 克服偏誤的方法:
▪ 延遲消費:透過延遲衝動性消費,將資金轉向長期投資。
▪ 自動化儲蓄與投資:例如定期定額,培養紀律性的投資習慣,克服惰性。
▪ 尋求專業建議:特別是在資產配置方面,可以諮詢獨立財務顧問,利用量化工具輔助決策。
▪ 制定並堅守投資守則:設定投資目標、每月投入金額、資產配置比例和市場大跌應對方式,並嚴格遵守。
• 常見投資迷思的解析
◦ 高股息的陷阱:資料指出,高股息只是「編織出來的美好故事」,配發股息只是將公司資金從左口袋換到右口袋,並未實質增加財富。高股息還涉及課稅和手續費問題,且會失去複利效果。對於年輕或高所得的投資人而言,高股息策略可能弊大於利。
◦ 擇時進場的困難:試圖猜測股市高低點進行買賣,反而容易錯失行情,並產生額外手續費與稅負。研究顯示,頻繁交易者的績效通常落後於簡單買入並持有大盤指數的投資者。
◦ 槓桿型ETF(如正二)的風險:這類產品是追蹤每日兩倍報酬,而非長期兩倍,且會產生「淨值損耗」。適合短線投機,但絕對不適合長期持有,因為其風險遠高於報酬,且在市場盤整或下跌時表現會非常差。
◦ 單一個股的脆弱性:即使是知名大公司,也可能面臨被淘汰的風險。歷史數據顯示,許多公司在成立10.5年後就有一半倒閉。選擇個股的成功率極低,而指數型ETF則能涵蓋市場的成長動力。
◦ 財富不僅是金錢:真正的財富還包括幸福感、與家人朋友的良好關係、滿足個人價值觀,以及對時間的自我掌控性。金錢可以用來購買時間,提升整體的無形財富。
總結來說,這些資料強烈建議大眾採行樸實無華的長期投資策略:及早開始、定期定額投入廣泛分散的指數型ETF,並堅定持有,同時需理性面對並克服人性的行為偏誤,這才是通往財富自由的可靠途徑。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ea00ugt02t901uq4brn29s8/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