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臺南市政府衛生局 約用人員趙珮
幼兒事故傷害是臺灣6歲以下兒童常見的健康威脅之一,近年來以交通事故、窒息、燒燙傷、溺水以及跌墜等事故最為常見。這些意外不僅可能會造成身體損傷,更有可能對生命安全及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我們都知道,任何疾病都是預防勝於治療,而事故傷害也是,在幼兒階段,許多的事故都能靠照顧者的主動排除危險、保持環境警覺及教育改善。政府在推動事故傷害防制方面,有提供各種環境檢核表、健康手冊以及一些法令限制,希望能透過教育與法規並行,為孩子建立一個更安全友善的環境。
Q.兒童比較常發生的事故傷害有哪些?
A.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資料顯示,6歲以下兒童包含嬰幼兒,死亡原因第一名的是源自一些周產期的特定病況,比如早產、先天異常等,其次就是兒童事故傷害了,而7-17歲兒童及少年死亡原因第一名就是事故傷害。那根據臺南市的統計,近年來造成兒童死亡人數最多的是交通事故,其次是窒息、溺水及燒燙傷。
Q.如何預防兒童的事故傷害?
A.嬰幼兒事故傷害可以從主要照顧者、家庭及環境因素探討,例如照顧者知識的不足及幼兒能力發展與事故傷害有很大的關聯性,隨著嬰幼兒的發展改變環境,提高警覺心,事故發生的機會將會減少許多。
以最常見的交通事故為例,雖然許多重大車禍,不是家長本身肇事,但是如果車上的小朋友,能夠正確的乘坐汽車安全座椅或是繫好安全帶,或是搭乘機車的時候可以戴好安全帽,就能夠減少車禍的死亡率。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2歲以下幼兒乘坐一般小型汽車必須要在後座使用汽車安全座椅,而2-4歲且體重在18公斤以下者,要使用汽車安全座椅或兒童專用座椅,避免因為安全帶太高勒到脖子或是無法有效提供安全防護。
而第二個常見的死亡原因是窒息,很多人以為是小朋友亂撿東西塞進嘴裡或是自己跑進密閉空間卡住。但其實更多的案例,是家長怕寶寶會冷、怕床太硬、怕撞到欄杆而在嬰兒床上放了枕頭、玩偶、毛毯之類的柔軟填充物,或是直接跟大人一起睡在床上,反而讓寶寶因為這些東西悶住口鼻窒息身亡。因此不讓嬰兒趴睡、不要用枕頭、不要與父母或手足同床,且床上不要用大量毛毯棉被等蓋住嬰兒,避免嬰兒因無法自行翻身或神經反應不佳造成窒息或猝死。
南部炎熱的氣候讓很多學生往海邊或溪邊戲水消暑,這些地方往往沒有救生員導致發生意外時無法及時救援,而最近氣候多變,一場大雨就有可能導致溪水暴漲或海象突變導致意外發生,因此選擇合法安全的戲水場所就非常重要。預防溺水的訣竅就是1.注意氣象預報。2.選擇合法戲水地點。3.下水前確實暖身,也不要泡水太久導致失溫或抽筋。4.不要在水中嬉鬧。5.如果真的不幸溺水,不要驚慌掙扎保持體力等待救援。
最後則是燒燙傷,雖然燒燙傷致死的案例較少,但是造成的傷害有些是永久性的,或是復原期間漫長,因此為了避免燒燙傷,讓小朋友遠離一些危險物品及地點就格外重要。家裡常見的危險地帶包含廚房(容易有油鍋、熱水、高溫電器及火源)、浴室(熱水、吹風機等)、客廳(熨斗、電棒捲、插座等)。尤其是家長在煮飯時,盡量不要讓小朋友進入廚房,或是將小朋友固定在兒童座椅上,而洗澡時也切記要先放冷水再放熱水,若是要調整洗澡水溫度,也不能讓小嬰兒在浴缸裡就直接開水龍頭調整。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寶貝,事故傷害雖然難以完全避免,但是透過家庭、社區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可以大幅降低風險,希望大家都可以了解這些預防兒童事故傷害的方法,共同打造兒童安全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