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林雲大師與密宗黑教的緣起與發展
林雲(Thomas Lin Yun,1932-2010)是一位台灣佛教系新興宗教人物,原籍台中,出生於北平。他被認為是佛門密宗黑教革新派的創導者,其學說融合了宗教、哲學、靈學與中國民俗文化,並將風水學和易經等中華文化推向歐美西方社會。林雲大師於2010年8月11日病逝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享壽78歲。
1.1 密宗黑教的定義與爭議
「密宗黑教」在概念上存在歧義,維基百科指出它可以指:
- 苯教:西藏的傳統宗教,俗稱「黑教」。
- 西藏黑教:發源於台灣的新興教派,由林雲創立,全名為「佛門密宗黑教革新派」。
這兩種「黑教」雖然名稱相似,但其內涵和源流有顯著區別。林雲大師所創立的「密宗黑教革新派」被廣泛視為新興宗教,而非傳統藏傳佛教的教派。
1.2 林雲大師的生平與學術推廣
- 早年啟蒙:林雲六、七歲時在北京雍和宮受到西藏密宗黑教大德喇嘛的啟蒙,開始學習密宗黑教。
- 台灣與國學佛學精修:1949年隨家人回台灣,就讀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及中國文化大學市政系,並在密宗上師惠介夫大師及鄭奎英大師門下精修,同時師從成惕軒、方東美、李炳南等國學、藝術與佛學大師。
- 國際弘法:1970年代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隨後應邀於美國講學,先後擔任舊金山大學及史丹佛大學客座教授,將學說推展至美洲。他數十年來在世界各地著名大學演講,使風水學在西方廣受興趣與重視。
- 建立道場:
- 1986年在加州柏克萊創立「雲林禪寺」。
- 1994年成立「文化講堂」(雲林禪寺別院)。
- 1996年在紐約長島成立「林雲禪院」。
- 2008年在台北市內湖區成立「雲石精舍台灣總舍」。
- 法脈傳承:1998年,西藏苯教最高領袖龍塔登佩寧瑪法王為林雲舉行坐床典禮,封其為上師(法王),認證其與黑教脈出同源。林雲圓寂後,指定入室弟子朱筧立仁波切為第五階段法王。
1.3 密宗黑教革新派的階段劃分
林雲將苯教(密宗黑教)的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並將自己創導的教派定位為「第四階段」:
- 第一階段:佛教傳入西藏前,西藏本土的原始宗教苯教。
- 第二階段:佛教傳入西藏後,苯教與佛教產生衝突,後苯教信仰釋迦佛與佛菩薩,成為佛教的一個宗派。1982年達賴喇嘛政府中,苯教(黑教)有國會議員代表。
- 第三階段:黑教傳入中原,吸收了道教、儒家、陰陽家、易經、堪輿、中醫、相命、占卜、中國民間信仰以及佛家顯宗(禪宗、淨土宗)的思想,形成非純密宗且包含印、藏、中原文化的思想內涵。
- 第四階段:林雲將黑教弘揚到歐美西方國家,運用現代知識(醫學、生理學、建築學、色彩學、社會人文科學),並獨創「氣學理論」、「靈子說」、「多元緣生論」、「陰陽二分法」來解釋古老理論,使其成為革新實用學派,適合現代人生活並為西方人士接受。這也解釋了郭台銘等企業家信奉此教派的務實性格。
- 第五階段:林雲圓寂後,由朱筧立仁波切傳承法脈,繼續弘揚。
二、 密宗黑教革新派的學說與特色
林雲大師所倡導的密宗黑教革新派具有獨特的學說體系和實踐風格,與傳統藏傳佛教存在顯著差異,並被歸類為新興宗教。
2.1 學說內容與實用主義
林雲的學說內容廣泛,涵蓋:
-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陰陽學家思想、雜家思想。
- 佛教顯密經論與修持法。
- 易經、氣學理論、密醫祕術、堪輿學和民俗學。
其學說特色是重出世之學,兼顧入世,並獨創密宗黑教風水觀、氣學理論、靈子說、多元緣生論、陰陽二分法。這使得其學說適合現代人的生活,並使西方人士也能明瞭接受。
「郭台銘自曝信密宗黑教!師承林雲大師」報導指出,林雲大師運用現代知識,融合風水、易經,將黑教弘揚到歐美,被外界稱為實用派新興宗教。「郭董信密宗黑教悟道,相當符合他務實的企業家性格。」
2.2 與傳統藏傳佛教及苯教的關係辨析
儘管林雲大師的黑教淵源於苯教,並獲得苯教法王的認證,但學術界和部分佛教觀點認為其並非傳統藏傳佛教。
- 非藏傳佛教正統:
- PTT網友RoroyaZoro指出:「黑教根本不是藏傳 藏傳四大派黃白紅花從來就沒有黑教。」
-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達瓦才仁表示:「西藏除了佛教以外,還有一個叫苯教,那苯教當然沒人會說自己是黑教,說它是邪惡的才會說是黑的教,苯教肯定不會把這個做為自己教派的稱呼。」
- 學者江燦騰指出,林雲屬於自創型宗教,並非師承西藏佛教,其宗教表現與密教內容,對西藏系統並無影響,且雍和宮亦非密教的學習中心。
- 融合多方元素:「佛門密宗黑教革新派」融合了西藏苯教、佛教各宗(禪宗、淨土宗)、道教以及漢人民間信仰。這種「融合風味新興宗教」的特點使其在台灣本土發展出獨特性。
- 入世與生活化:林雲主張黑教革新派雖然是佛教一支,但講究革新,不囿於傳統佛教的出家修行,可以在家信仰,提倡佛教現代化、生活化,不與社會及現實生活脫節。這與傳統佛教強調出世修行的教義形成對比。林雲鼓勵弟子「入世應當積極從事各人專業,對社會人類有所貢獻」,並在工作之餘充實精神生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愛心助人。」
2.3 密宗黑教的修行與實踐
林雲的學說中包含許多風水與「密醫秘術」等實用層面。
- 風水:林雲被稱為國際上的風水權威。其學派有「密宗黑教趨吉避凶風水大法」,運用獨創的氣學理論、靈子說、多元緣生論、陰陽二分法來解釋堪輿學。
- 實際操作:書中蒐集了林雲大師在第一屆風水大會上的演講《風水西方》,以及他的詩作和禪畫,由朱筧立仁波切進行文字說明,強調其「平易近人」的教學風格。
- 疾病與健康:新聞報導中提及林雲大師常年受糖尿病所苦,最終因該病病逝於舊金山的一家醫院。這也間接說明了其「密醫秘術」的實用性未能完全解決自身健康問題。
三、 密宗黑教與藏傳佛教的比較
要理解林雲大師的密宗黑教,必須對藏傳佛教,特別是「密宗」本身有基本認識。
3.1 密宗的定義與起源
「密宗」,全稱「密乘」或「金剛乘」,是佛教的一個重要分支,尤其在藏傳佛教體系中扮演核心角色。它起源於印度,約在公元6至7世紀時逐漸形成,並於公元8世紀傳入西藏。密宗融合了早期佛教教義與當地民間信仰,發展出以「本尊觀修」和「曼陀羅儀軌」為核心的修行體系。唐朝時期在中國也有「唐密」傳播,但多數融入漢傳佛教。
3.2 密宗(金剛乘)的共同特點
西藏密宗(藏傳佛教)雖分成多個教派,但具有一些共同特徵,其本質「大同小異」:
- 即身成佛:主張修行者透過正確儀軌與傳承,可以在今生成就佛果,不必經歷多生輪迴。
- 三密加持:透過身(手印)、語(咒語)、意(觀想)三種方式,與本尊相應,獲得加持與智慧。
- 上師為本:修行須依止上師,因密法需口傳心授。
- 緣起性空:延續佛教核心思想。
- 修行特色:灌頂儀式、本尊觀修、曼陀羅建造、火供、煙供等。
3.3 藏傳佛教四大主要教派
藏傳佛教歷史上形成了「紅黃花白」四大派:
- 寧瑪派(紅教):創於11世紀,強調蓮花生所傳,以「大圓滿法」為其特殊教法,同時涵蓋了部分苯教內容。
- 薩迦派(花教):創於1073年,以新譯密教經典改革寧瑪派,寺院牆壁塗有青、白、紅三色線條得名,採用世襲制。其學說特色為「道果」之見。
- 噶舉派(白教):創於11世紀,修法全靠師徒口耳相傳,因僧人著白色僧衣得名。其活佛轉世制度為藏傳佛教獨有,後來被其他宗派仿效。
- 格魯派(黃教):宗喀巴創立於15世紀,發動宗教革新,僧侶衣帽染黃,重視嚴守戒律,並提出顯密修行次第,勢力迅速發展,成為藏傳佛教主流。
3.4 藏傳佛教與林雲黑教的關鍵區別
- 苯教關係:傳統藏傳佛教中,雖然部分教派如寧瑪派吸收了苯教內容,但林雲的黑教則將苯教作為其源流劃分的第一階段,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多重融合。傳統苯教徒不會自稱「黑教」,認為此詞帶有歧視性,且苯教與佛教的尋求解脫目標不同,而是以年魯贊三界神為主。
- 入世與出世:林雲的黑教革新派強調「佛教現代化」、「佛教生活化」、「入世積極貢獻社會」,鼓勵在家信仰,這與傳統藏傳佛教(尤其是早期教派)偏重出世、嚴謹戒律的修行有明顯差異。
- 法器觀念:密宗的法器如金剛杵、嘎巴拉(早期人骨製,現多為仿製品)、金剛鈴等具有深厚的宗教表法意義,如「降伏我執」、「苦、空、無常、無我」等。林雲的黑教雖然與風水結合,但傳統密宗法器更強調其修行上的象徵意義。
- 修行內容的爭議:
- 雙身法:傳統藏傳密宗(特別是無上瑜伽部)存在「雙身法」(男女雙修),達賴喇嘛承認其為「密乘道上的一個法門」,但強調須有高深證量、堅定智慧和慈悲才能修煉,且需控制生殖液的流動以證悟空性,而非世俗性行為。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也提及「捨去具相明妃,以他方便不能速疾成佛」。林雲的黑教則被評論為「只想鑽研速成之法,擺風水學招財法,貪迷世間」,這與雙身法追求證悟空性的目標有所不同,可能造成對密宗的偏見。
- 戒律:傳統佛教強調五戒(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不妄語、不飲酒),但部分密宗經典中,如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廣論》,提及學密人受三昧耶戒後「汝可殺有情,受用他女人,不與汝可取,一切說妄語」,這被認為違背佛教根本戒律。林雲的黑教革新派則未明確提及此類戒律,但其入世、實用的特性可能導向對傳統戒律的「不拘泥」。
四、 台灣新興宗教發展的宏觀背景
林雲的密宗黑教革新派作為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一部分,其興起與發展與台灣社會變遷有著緊密的關聯。
- 社會變遷下的宗教興起:
- 台灣光復後,宗教情勢因人口移動、政策取向及社會經濟變遷而產生重大變化,寺廟與教堂數量及信徒人數顯著增長。
- 80年代以後,藏傳佛教在台蓬勃發展,喇嘛來台頻繁。
- 「運動性的宗教或新興宗教的快速成長是極為重要的現象」,如一貫道、慈惠堂、行天宮、天德教、天帝教等。
- 新興宗教的特徵:
- 全區域性:幾乎遍布全台,打破地域阻隔。
- 悸動性:信徒在皈依過程中多有令人悸動的宗教經驗,新興宗教在程度上可能比傳統宗教更強。
- 靈驗性:特別強調靈驗性,常因靈驗事蹟而興起,但有時會導致民眾的功利性迷信。
- 傳播性:宗教精英擅長創新並有效傳播,利用各種管道(如印刷品、口耳相傳、現代媒體)。
- 信徒取向:領袖多具「神才」魅力,與信徒關係親近,能吸引並留住信徒。
- 入世性:大多入世性很強,以助人增強對變遷社會的適應為主,不要求出家或終生不婚,強調與日常生活及疑難解決相關。這與林雲黑教革新派的理念高度契合。
- 再創性與復振性:絕大部分新興宗教並非全新,而是以既存的不同宗教或文化理念為根基,進行創新改革或重組。林雲黑教融合多種文化和宗教元素即是典型例子。
- 社會因素促成發展:
- 社會變遷增加了人們的不確定感,新興宗教因其靈驗性、悸動性等特徵能有效減少或消除這種不確定感。
- 社會流動使部分民眾脫離舊有宗教範疇,為新興宗教提供潛在皈依者。
- 現代傳播工具的多樣性及便利性有利於新興宗教的傳播。
- 政府在宗教自由前提下的「放任」政策,使新興宗教在較少限制下自由發展。
- 新興宗教具有強烈的社會連動性,在傳教策略和組織型態上靈活有效。
五、 結論
林雲大師所創立的密宗黑教革新派,是台灣新興宗教現象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它在傳承上聲稱源於西藏苯教,並獲得苯教法王的認證,但其內涵已深度融合中國傳統文化(道教、儒家、易經、堪輿、中醫、民間信仰)以及佛教顯宗(禪宗、淨土宗)思想,並以現代知識重新詮釋,形成一套強調入世、實用、生活化的學說。
這使得密宗黑教革新派與傳統藏傳佛教(包括四大教派)在教義、戒律、修行目標等方面產生顯著差異。傳統藏密雖然包含一些外界看來「神秘」甚至「爭議」的修行方式(如雙身法),但其本質仍圍繞佛陀的解脫之道。而林雲的黑教革新派則更側重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符合現代社會對宗教「功利性」和「現代化」的需求,吸引了包括企業家在內的各階層信徒。
林雲大師的去世及隨後的法脈傳承,標誌著密宗黑教進入新的階段。對其深入研究有助於理解新興宗教在現代社會的定位、變遷以及與傳統宗教之間的互動關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e71jrd0une01ys5pbpdutk/comments
「你現在收聽的是《AI聯播網》——我們用人工智慧重現歷史、觀察社會、打開童話與時事的另一面。在這裡,真相不是單選題,觀點不只一條路,AI陪你聽見更多聲音。」
📘
AI史記:重現真相的演算法
沈律安/韓正浩
重啟歷史的記憶體,由演算法與邏輯拼湊出事件的真相。
🎧
AI場外聯播區
林解析/李真理
我們不只談新聞,也談那些「沒上新聞但應該被談」的事。
🎙️
AI有事嗎?
春仔/曉鈴/阿盤 V1.1
童話、台灣、反思與笑聲,春仔、曉鈴、阿盤與AI共演的荒謬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