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Log in
    Search
    Membership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讓下一次對話更成功的三大法則 | 天下文化Podcast EP49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2025-08-2500:21:11

Available Platforms

Comments

這集《天下文化 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分享了 傑佛森・費雪 的《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作者他提醒我們,爭吵從來沒有真正的贏家,因為爭論結束時,往往對話與關係也隨之終結。真正的溝通不是爭勝,而是理解冰山下那些隱藏的恐懼、掙扎與希望。

在節目裡,郝哥分享了書中的故事。第一個是關於一位名叫 Bobby 的證人,他身形高大,起初對作者的提問態度敵意滿滿,甚至怒嗆「律師是全美國最糟糕的東西」。但作者敏銳地察覺,對方並不是對自己生氣,而是把情緒投射到律師這個角色。

於是,他轉換了提問方式,改問 Bobby 生活中最大的困境。對話因此打開,Bobby 說出母親重病與財務困境的壓力,雙方關係瞬間改變。從原本的對立到後來 Bobby 主動擁抱作者,這段經驗印證了「眼前的人不見得是正在說話的那個人」—只有看到他背後的脈絡,才能真正建立理解。

從故事裡,作者提出了三大核心法則。

第一,掌控說話方式,重點在於不讓情緒搶走話語權。他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對話式呼吸」工具:先慢慢吸氣兩秒,再快速吸氣一秒,接著緩慢吐氣六秒,如此反覆幾次,能幫助人在緊張或憤怒時放慢節奏,避免衝動。當我們能暫停一下,就能多一點空間觀照自己的身心狀態,理解後果,避免不必要的爭執。

第二,說話要有自信。這裡的自信不是大聲嚷嚷,而是清楚、堅定,並懂得設立界限。例如當對方不斷打斷時,可以平靜地說:「當你打斷我時,我聽不到你在說什麼,請先讓我講完。」這樣既沒有對立,卻能有效守住自己說話的空間。

第三,溝通的最終目的在於建立連結,而不是爭輸贏。為了讓對話更順暢,可以設定單一的對話框架,避免東拉西扯;用「我」開頭取代「你」,減少指責;並避免用質問的「為什麼」,改以中性開放的提問方式,例如「待會可以幫忙倒垃圾嗎?」而不是「為什麼你不倒垃圾?」。這些細微的調整,能降低防備心,讓對話朝向合作而不是攻擊。

節目的最後,郝哥分享,當我們懂得放慢語速、調整語氣、設立界限、轉換視角,對話就能成為彼此靠近的橋樑,而不再是割裂關係的武器。溝通不在於贏過他人,而在於贏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