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Log in
    Search
    Membership

2025孝道月祈安報恩法會✨妙樂法師開示✨治心百法

南屏之音 Voice of Nanping

2025-08-2600:25:32

Available Platforms

Comments

2025孝道月祈安報恩法會🌟梁皇寶懺卷五.妙樂法師開示🌟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系列✨治心百法

📕閱讀星雲大師全集-治心百法
https://reurl.cc/WOOjLO

8/24-9/6(初一~十五)
🔹上午5:50 早課-地藏經

8/24 -8/28、8/31 -9/4
🔸上午9:00、下午2:00 梁皇寶懺

8/29(五)🔹上午9:00 地藏法會(二)
8/30(六)🔸下午2:00 燄口法會(二)
9/5 (五)🔹上午9:00 地藏法會(三)

9/6 (六)
🔺上午10:00 光明燈法會
🔻下午2:00 燄口法會(三)

9/7 (日)🔸下午2:00 三時繫念圓滿法會

我們學了好多的經論,發現原來修行要修心,原來修行是從心地發展起。那問題來了—要修心談何容易!修心是我們共同的功課,有多少人能夠在這個法上得力?所以大師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叫做「治心百法」。要調伏這個心,有很多的方法,是我們大家需要學習的。

來到卷五,我要跟各位講「治心百法」。其實治心真的只有一百種方法嗎?其實不是。師父很慈悲,他知道煩惱是每個人存在於世間的課題,大大小小而已。所以大師這樣一個大智慧、大慈悲的人,他在佛教的經典裡面看見法門無量,可以對治無量的煩惱,所以提出了「對治百法」,就是:凡眾生有苦惱,都可以在佛法裡面找到對治的方法,透過這個對治的方法,我們去除了煩惱。基本上,如果這個煩惱是你能處理的,那這個煩惱應該也不太煩惱;如果那個煩惱是我們要深入到經藏裡面去了解透徹的時候,那這個煩惱其實也就困惑我們很多,甚至於牽涉的層面很廣。

今天進行到《梁皇寶懺》卷五,它在講「解冤釋結」。各位可以從第五卷裡,我們用對治的角度出發,發現這一卷提出好多我們共同的問題,及問題產生的緣由,並且這一卷裡面還告訴我們對治的方法。第五卷裡面,他要處理幾個問題:一個是心的問題,一個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你會發現裡面提到親人眷屬,還有師徒之間,互生的關係。另外,他還談到修行的問題。既然跟人產生了互動,就一定會有習氣、行為、修正這樣的問題。第五卷裡面都進行了拆解。我用這樣子的方式,希望各位可以去深刻理解。打開經卷,師父知道我們能受益,可以在裡面找到佛法的智慧去對治我們百百一樣的煩惱。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原來眾生普遍都有怨懟。什麼叫怨懟?埋怨、抱怨、怨懟就是我很不滿,我不歡喜你,我不服氣,我很委屈。這一卷裡面在講,眾生都有這些情緒。在原文裡面這樣講:「若無怨懟則無惡道。」就是因為心生不歡喜、不滿了,所以惡道不休。因為人一直在不滿意當中,一直在冒火,一直在那裡跳來跳去的。所以惡道不休,三途長沸。所以我們就知道怨懟無有窮盡,沒完沒了。那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怨懟的心情呢?第五卷他就講:因為我們大家以怨報怨。你對我不好,我加倍對你壞;你讓我不歡喜,我加倍讓你不開心。以怨報怨。再者結業相循,造業之後受報,受報之後又起煩惱,起了煩惱再用煩惱心繼續造新業。這樣子的結果就是我們彼此互相糾結跟隨,而且沒有斷絕的一天。這樣子的產生就叫做「生死川流不息」。因此眾生普遍有怨懟,這件事情可不可怕?很可怕!所以怎麼對治?在卷五提到:不要再用輸贏、對錯作為處理人事的態度了。不是對錯、輸贏的問題,而是我們應該起一個菩提心、慈悲心,是否可以讓我們彼此互動相處的過程裡面,少那麼一點苦,可不可以多一點諒解?所以這件事情有沒有很貼切,有沒有對治?有,他對治的還不是一個人的個案,他對治的是普遍眾生有的問題。

我們再來看,他還有一件事情要說:每一個眾生的心想顛倒,心裡想的跟真相相反。所以第五卷裡面你會看到一段話:「諸眾生心想顛倒,貪著世間,不知道要出離,建立苦本,長養怨根。」什麼意思呢?眾生沒有想對,觀念沒有建立清楚,所以苦上加苦,在苦裡糾結。為什麼會這樣?到底產生眾生心想顛倒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我們顛倒錯誤,增長了愚癡、貪心、慾望。把假的當真的,把暫時的當永恆,把有害處的事情當成是利益,以無常為常。這世間是無常的,但我們內心總有一絲期待,希望美好能永遠停留。以苦為樂——這件事情在佛法的角度來看,它會變異,凡是生滅法就不永久,哪有樂可言?但是眾生就會把那一個短暫視為長久,然後覺得:「永遠有這樣,我很開心。」以不淨為淨,以無我為我。那怎麼對治呢?這裡面講到修正見,建立正知正見的觀念。聞、思、修,要回到生活裡面來,把妄想拉回實相來。把那些顛倒妄想調整,回到生活的當下,回到生活的每一個時刻。那些牽絆你的、那些帶領你思維習性的,或那些心就不應該放在好奇的人事物身上去消耗的,要拉回來,不要再讓心顛倒亂想,這是這一卷裡面提醒我們的。

我們再來看,他還說三毒為根。三毒就是貪、瞋、癡。指的就是人間的煩惱與痛苦的來源。所以如果大家搞不清楚:為什麼我不快樂、不順利、都開心不起來?各位可以從貪、瞋、癡裡面去關照自己。好好地剖析自己是什麼習性的人。在卷五裡面,他講:「無明所覆,愛水所溺。」無明與貪愛造成三毒根,起四種顛倒。不只四種顛倒,各式各樣的顛倒。我們舉個譬喻來講:三毒就像雜草。雜草如果不處理,就會越長越快。而且長雜草太容易了,貪、瞋、癡就跟這個雜草一樣長得很快,你完全不需要照顧它。它就是任性而為,順著習性去發展。你不看見它,不處理它,它就纏繞,越長越多。我們就問:這個心,我們多久要整理一次呢?在卷五裡面,他就講:三毒是人痛苦的根本。
那要怎麼處理?六度、四無量心。並且他又提到一個點,他說:煩惱與邪見也是我們的煩惱。人的心充滿很多執著與不安,負面情緒其實每個人都有。只是有些人並不感覺到自己正處在負面思維當中。有一些人超執著,但他居然不認為自己執著,還說別人挺執著。所以像這種「高人」,我們就不必當了。我們回到平常來,用一個非常持平的心來看待自己。因為心充滿了不安、執著,再加上心想顛倒、正見沒有建立,所以這樣子的人,煩惱與邪見足以讓一個人更迷失。然後會做錯事,做錯事就等著後面情緒不穩,生活不會過得愉快,沒見過哪個人做錯事還能心安理得的。

所以原文裡面講:從三毒根起十種煩惱,原因就是因為我見、邊見不正確,知見錯誤的思維讓我執著在不對的觀念上,而我不知道。但它依然會對我有影響,就好像我戴了有色眼鏡,看什麼都失真、偏差。當我們對於事相與人產生偏差的看法之後,跟我相處的人、還有我自己都痛苦。你喜歡跟這種偏差的人共事嗎?我的想法是:可不可以咱們都正知正見,都正確思維,讓我們的心力—我們一個人活一輩子,心力是有限的—好好地放在正確的事,去把正確、利益大眾的事情做好,不要把時間損耗在這種個人的習氣上面,我覺得這樣非常累。

當一個人有煩惱與邪見的時候,怎麼對治?第五卷講:清淨善知識,依法不依人,要以佛法為依歸。要以經教為一面鏡子來照看自己,去檢視自己的思想是否落入偏見,落入不正確的觀念。

這裡面還提到「身口意造十惡」這件事情,也是一個問題。造十惡所帶來的痛苦,也就是輪迴的原因。十惡足以涵括所有無限量的惡,所有的惡,都從這十惡開始的。那為什麼會這樣呢?我不希望我是這樣的人,我怎麼會落入這種十惡行?他就告訴我們:因為習氣的關係,缺乏覺察,對自己沒有自省、自覺的能力。一旦缺乏了覺察,一念不對,就可能產生後面無止境的不好的行為與做法。所以各位不要小看習氣的帶領,以及我們去自覺、自省這件事情,其實是非常要緊的。如果各位來學習佛法,從來都是依賴別人,沒有把佛法拿回來心裡面去關照自己,那這個要學習。因為現在沒有人想做壞人。我跟你講真話,你可能還罵我;但如果我講諂媚的話,說你今天真美麗、好精進,你會高興三天,問題是那是我說的。我自己有沒有精進,難道我不知道嗎?所以這個自覺才有辦法讓我們在身、口、意起心動念的時候,得到一個即時的覺察、覺醒。

大家有沒有滾過雪球?雪球是不是越滾越大?如果小惡不覺察,最後足以壓垮我們的法身慧命。怎麼辦呢?行十善,將十惡轉為十善。

這裡面還提醒我們,還有一個問題「怨懟多從親起」。大部分的怨恨、不歡喜,都從最親近的人發展起的。一切怨懟皆從親起。若無有親,哪裡會有怨?相見不相識啊,誰還會理你?所以會產生直接關聯的,一定就是我們身邊的人。但各位,為什麼這麼親近,還會生嫌隙呢?因為我們渴望了解,但不溝通;或是我們想要從這個家庭、這個團體裡得到想要的東西,但我得不到;或是因為太靠近了,所以忘記了禮貌,小事就一言不合。或是我們雖然是同一個家庭的人,但我們接受的教育、認知事情的程度,隨著年齡增長,大家也不一定完全謀合。所以你知道這個現象之後,要不要特別在家庭成員的互動上多一點用心?而且要用智慧佛法來用心,不可以用慾望:他今天不開心,我送他一個包包;過三天又不開心,再送他一個鑽戒;再過一個月不開心,再送他一間房子。填不滿的,這樣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如果是互為關係的人,我們之間的往來缺乏智慧的互動的話,就像是最靠近我的刀子,有可能第一個先傷我。我們就是同舟共濟。如果我們同在一艘船上,船不安穩,我們大家會一起翻船。所以「怨懟多從親起」這件事情,要怎麼修?在第五卷裡面,他就講:「在家庭當中,多隨喜、少責備;多感恩、少一份怨懟。」意思是什麼?你不要去想「我是你爸爸」、「他是我媽媽」—你捨去這些角色的想法。你就想佛陀告訴我們:「眾生皆平等」。她是我媽媽,但我也要尊重她;我兒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他佛性本具,我應該跟他做朋友,做一種良性的互動。

最後有件事情,一定要跟各位講,第五卷後面還有提到「臨終受苦,後悔莫及」。對你們來講,應該不是問題。因為你早已有對生死的概念與準備。可是有很多人是沒有的,所以他臨終受苦,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甚至於想要向各位今天坐在這裡禮懺門都沒有。這是為什麼?他為什麼臨終受苦?我不希望我的父母、朋友臨終受苦。那為什麼他們會受苦?第一個,平常懈怠,心無所住,心都亂飛亂跳;臨終的時候,六根敗壞,是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念最後走的?所以當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開始敗壞的時候,他要正念都很難,除非他平常就鍛鍊有素。他早就已經訓練自己,生死是一如的。做了這樣子的陶養。所以「臨終受苦,後悔莫及」的感覺,就像一個孩子要考試,平常都不讀書,明天要考高中了,今天抱佛腳—來得及嗎?根本來不及。過去十二年都沒有讀,最後一天讀,沒有用。

那怎麼對治我臨終不會受苦、後悔?現在就養成平常心,養成每天跟三寶在一起的習慣:念念佛、拜拜佛、讀經、抄經、畫佛像。甚至於我心裡面是有道場的。我的心念、我的熏習、我的領受、我的第八識裡面的習性,都是三寶、正念,都是念佛、念法、念僧。那麼「臨終受苦」這件事情,你就不用掛念,所以要及早準備。

我今天用了這個例子跟各位講:「對心要對治,要找到方法。」你每一個經卷打開,在裡面都訴說了無量無盡眾生的苦,以及眾生為什麼苦,還有眾生如何解脫這個苦,所謂的對治的各種方法。我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大家了解:不管你是來拜懺,或者是你來上佛學課程,或者是你來抄經,你的心裡面都要跟這個經典產生對話,你會在裡面找到屬於自己的苦惱,屬於你可以去對治你煩惱的佛法辦法。

♦ 佛光山南屏別院.Facebook : https://reurl.cc/M6XqKn
♦ 佛光山南屏別院.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fgs.nanping/
♦ 佛光山南屏別院.Youtube : https://reurl.cc/V0Rk9N
♦ 佛光山南屏別院.官方Line帳號 : https://line.me/ti/p/~@lol2047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