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馬內(Édouard Manet, 1832 -1883),1832年1月23日出生於巴黎,1883年4月30日卒於巴黎,是19世紀末法國重要的畫家和版畫家,也是現代繪畫的先驅。他擺脫了學院派的風格,曾被視為印象派之父之一,其實,他更關注現實風格,與印象派是有所區分的,他的風格不使用或很少使用新的色彩技巧,和對光的特殊處理。然而,他的某些主題與印象派接近,例如肖像、海景、巴黎生活或靜物。
馬內的生平:
馬內於1832年出生於巴黎聖日耳曼德佩( Saint-Germain-des-Prés)區的小奧古斯丁(Petits-Augustins)街5號。他來自資產階級家庭,父親奧古斯特(Auguste, 1796-1862)是司法部的高級官員,曾擔任司法部秘書長參謀長,母親歐也妮·德西蕾(Eugénie Désirée Fournier, 1811-1885),是駐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外交官的女兒,也是貝爾納多特(Jean-Baptiste Jules Bernadotte,1763—1844)元帥的教女。貝爾納多特元師於1804年晉封法國元帥,1810年,成為瑞典國王卡爾十三世(Karl XIII,1748—1818)的養子,並選為瑞典王儲,1818年,即位為瑞典國王卡爾十四世,是貝爾納多特王朝開國君主,在位至1844年去世。
馬內12歲時,被送往羅蘭學院(collège Rollin,現為collège-lycée Jacques-Decour),學校離盧森堡(Luxembourg)公園不遠,臨近家人居住的區(Val-de-Grâce)。馬內在羅蘭學院成績不錯,在學時結識了普魯斯特(Antonin Proust, 1832 -1905) ,這位同學後來成為記者、政治家、藝術家、藝術評論家、收藏家、展覽策展人。馬內年輕時,舅舅艾德華(Édouard Fournier),君主主義的上尉,經常帶馬內和兄弟歐仁介(Eugène)以及普魯斯特,參觀羅浮宮博物館,認識大師們的作品,包括西班牙畫廊,因而啟蒙了馬內的藝術才華。
馬內在羅蘭學院的歷史老師是法國歷史學家、政治家瓦隆(Henri-Alexandre Wallon, 1812—1904),對創建第三共和國憲法有決定性貢獻,被譽為「共和國之父」。馬內求學時常不守規矩,甚至傲慢無禮。他的同學普魯斯特曾記錄馬內與老師瓦隆間,曾就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和翻譯家,百科全書派的代表,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的一篇關於時尚的文章爭辯,年輕的馬內曾高呼:「一個人必須活在自己的時代,做自己看到的事情,而不必擔心時尚。」
18世紀啟蒙運動的狄德羅,曾以20年主編《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百科全書》是1751年至1772年間,由一批法國啟蒙思想家編撰的法語百科全書,共17卷正編,11捲圖編,此後多有補編,1780年再版時共有35卷。
有關馬內的童年,所知之甚少,杜雷(Théodore Duret)及最近的傳記,有提到他來自富裕的家庭:「這位藝術家在1862年父親去世後繼承了房產,每年可獲得2萬法郎的租金,為期四年;當時他不需要謀生…。」此外,由於馬內重視保護私生活,因此鮮為人知。 」此外,馬內在羅蘭學院的同學普魯斯特的回憶,對於了解馬內也非常寶貴。
馬內的藝術風格定位:
馬內既非印象派畫家,亦非現實主義畫家,他向藝術評論家提出了懸而未決的問題:「他是最後一位偉大的古典主義畫家,還是第一位革命者?他是偉大而執著的藝術的頑童,大師們略帶調皮的學生,超越美術學院教授的真正傳統的恢復者?」
從19世紀80年代起,他的知名度日益提升。 1882年,榮獲3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可惜,由於梅毒和風濕病的困擾,他的左腿自1876年起便飽受折磨,最後不得不截肢。 1883年,馬內51歲時,在裡約熱內盧因感染梅毒和壞疽去世,留下了400多幅油畫、粉彩畫、素描和水彩畫。
馬內的海軍身涯:
1848 年,馬內離開羅蘭學院,申請加入海軍,但在競爭性考試中失敗,隨後,他決定在開往裡約熱內盧的訓練船上擔任引航員。1848 年 12 月 9 日,他從勒阿弗爾(Le Havre)啟程前往加勒比海(Caraibe)的瓜德羅普(Guadeloupe)島,航行持續到 1849 年 6 月。航行中,馬內創作大量畫作,他曾為全體船員繪製肖像和素描,也為戰友和軍官創作漫畫。他在裡約熱內盧感染了梅毒,回到勒阿弗爾(Le Havre)後,第二次仍未能通過海軍學校入學考試;他的家人因此同意他從事藝術事業。後來,乘船之旅激發了他創作海景畫的靈感,創作了多幅港口場景畫。
庫圖爾(Thomas Couture, 1815—1879)工作室的創作生涯:
第二次未通過海軍軍官考試後,馬內拒絕學習法律和就讀巴黎美術學院。1850年,他與同學普魯斯特一起進入畫家庫圖爾的工作室,待了約六年,直到1856年。當時,他在羅浮宮的臨摹名冊登記為庫圖爾的學生。然而,他很快就對老師的風格失去信心,之漸漸背道而馳。
老師庫圖爾是法國歷史畫家,是19世紀下半葉學院派藝術的標誌性人物,師承19世紀新古典主義畫家格羅(Antoine-Jean Gros, 1771 -1835)和德拉羅什 (Paul Delaroche, 1797 -1856),對古代世界有濃厚興趣,1847年,在沙龍展展出的傑作《羅馬人的墮落》(
Les Romains de la décadence)極為成功,聲名達到巔峰,因此馬內的父母安排他進入庫圖爾大師的工作室。
六年期間,馬內大多學習繪畫的基本技巧,並臨摹羅浮宮博物館的大師作品,包括威尼斯畫派的丁托列托(Tintoretto, 1518—1594)和提香(Tiziano Vecellio, 1488 /1490 -1576)以及法蘭德斯畫家,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魯本斯爵士(Sir 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 )的作品。他也曾拜訪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請求允許臨摹在盧森堡博物館展出,1822年創作的《但丁的帆船》(The Barque of Dante)。
馬內思想獨立,好選擇簡單題材,他的肖像畫深受老師庫圖爾啟發,人物面部表情明亮,充滿活力,同時會融入現代生活元素,例如黑色西裝、時尚配件。1859年,馬奈的《喝苦艾酒的人》(The Absinthe Drinker),令老師庫圖爾難以理解,兩人因而分道揚鏢。其實,從第一天進工作室,馬內就說:「我不知道我為什麼在這裡;當我走進工作室時,我感覺自己彷彿走進了一座墳墓」。
他在庫圖爾的工作室習藝時,遇到不少困難,他的工作室夥伴普魯斯特在回憶錄中寫道:「每逢星期一,也就是一周的模特兒擺姿勢的日子,馬內總是會和老師的模特兒們起衝突……他覺得模特兒的姿勢有些怪異時會驚呼——你不能自然點!。」
1856年,馬內離開老師庫圖爾的工作室,和畫家和政治友人 Albert de Balleroy(1828 -1872)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1859年,在工作室創作了《櫻桃小孩》( L'Enfant aux cerises)的肖像畫。畫中的男孩是馬內僱用清洗畫筆的15歲男孩。後來他在馬內的工作室上吊自殺,可能因馬內曾訓斥他,威脅要把他送回父母身邊。馬內對這起自殺事件深感震驚,1860年,工作室搬到勝利街(Victoire)的另一個地方,之後又搬到杜埃(Douai)街。那一年,他遇到了詩人波特萊爾(Beaudelais)。 《櫻桃孩子》的戲劇性情節,後來啟發詩人創作了一首詩《繩索》(La Corde)獻給馬內。
馬內最初進入庫圖爾工作室,並非偶然,因為在1850年,他想為自己創造進入藝術職業生涯的途徑。老師庫圖爾是當時舉足輕重畫家,深受業餘畫家推崇,並得到政府支持。1840年底起,老師的作品價格更飆升。老師長達六年的教誨,對馬內的學徒生涯是意義非凡的。 「這位風俗畫家兼具政治性與克制的寫實風格,與老師庫圖爾對義大利即興喜劇和波西米亞風情畫的品味一樣,都保留了下來。」
馬內的藝術之旅:
透過歐洲之旅,完成了他的藝術技藝訓練,例如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
)記錄了他曾於1852 年 7 月參觀,他兩次在義大利停留:1853 年,在他的兄弟歐仁和未來的部長奧利維爾的陪同,在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臨摹了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Venere di Urbino);在海牙臨摹了17世紀荷蘭黃金巴洛克時代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的《解剖課》(The anatomy lesson Anatomy lesson)。1853 年前往羅馬。1857 年,第二次前往義大利,回到美第奇(Medici)城,在安農齊亞塔修道院繪製壁畫。除了荷蘭、義大利和西班牙,還於 1853 年遊歷了德國和中歐的布拉格、維也納、慕尼黑和德勒斯登的博物館,這些經歷皆完善了他的藝術修養,也滋養了他的靈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