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Log in
    Search
    Membership

EP16|塑化劑風暴:如何偷走我們的健康

澤澤時光 Zé Zé Time

2025-09-0900:18:46

Available Platforms

Comments

🌍 背景與研究發現

  • 樹脂識別碼 (RIC):塑膠回收標誌上的數字 1–7,代表不同塑膠材質。
  • 2022 紐約大學研究:美國每年 9–10 萬人過早死亡,與塑化劑相關,99% 為心血管疾病。
  • 孕婦風險:早產、男嬰生殖器異常、兒童 ADHD 風險上升。
  • 大腦發現:科學家檢測到微塑膠顆粒,甚至能穿越血腦屏障。
  • 台灣調查:人體塑化劑濃度比歐美高 2–7 倍,小朋友體內含量更高。


⚠️ 生活中的高風險來源
🔹 飲品:手搖飲、果汁、奶茶(塑膠杯與封膜)
🔹 醃漬食品:泡菜、醬瓜(包裝袋、瓶蓋墊片)
🔹 油脂食品:食用油、芝麻醬(塑膠瓶裝更危險)
🔹 乳製品:優酪乳、奶精(加工過程接觸塑膠)
🔹 即食食品:超商便當、熟食盒(微波加熱風險最高)
🔹 零食糖果:果凍、軟糖(塑膠盒/袋包裝)
🔹 酒精飲品:米酒、調酒(塑膠容器加速溶出)
🔹 罐頭食品:內層塗層含雙酚 A/塑化劑

🛡️ 減少塑化劑的小撇步

  1. 避免 三高情境:高油脂、高酒精、高溫接觸塑膠。
  2. 選擇 玻璃瓶、不銹鋼、紙盒(含鋁箔隔離更佳)。
  3. 微波加熱 → 改用 瓷盤/玻璃容器。
  4. 油品/醬料 優先選 玻璃瓶裝。
  5. 減少 過度加工與即食食品。


🧬 塑化劑對健康的影響

  • 內分泌干擾:模仿荷爾蒙,打亂生理訊號。
  • 發炎反應:加速動脈血管硬化,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
  • 胎兒/遺傳影響:改變 DNA 甲基化,可能影響一生健康。
  • 生殖健康:精子數下降、不孕、乳癌、子宮內膜癌風險上升。
  • 代謝疾病:肥胖、胰島素阻抗、第二型糖尿病。
  • 免疫與呼吸:增加氣喘、過敏性疾病風險。
  • 神經行為: ADHD、學習與專注力問題。


🚪 進入與排出途徑

  • 進入:食入(食物)、吸入(灰塵、空氣)、皮膚接觸(化妝品)。
  • 排出:代謝水解 → 結合 → 尿液與少量糞便,約 24 小時內完成。
  • 短鏈塑化劑:半衰期短、快速代謝。
  • 長鏈塑化劑:脂溶性高,可能暫時存於脂肪、肝臟、腎臟。


🔑 塑化劑 vs. 塑膠微粒

  • 塑化劑:化學添加劑,讓塑膠更柔軟。
  • 塑膠微粒:直徑 < 5mm 的塑膠碎片或顆粒。
  • 👉 防範塑化劑:避免高溫、高油脂接觸塑膠。
  • 👉 防範塑膠微粒:減少一次性塑膠用品,避免含微粒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