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聽本集《自由聯想》,我們將深入探討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送禮學問!
本集節目由禺廷心理師與才萱藥師共同主持,
從中秋節與教師節相近時,家長送禮給老師的親身經歷開始。
家長自認為已投其所好(特別挑選了老師喜歡的蛋捲),並搭配孩子的手作感謝卡片,展現誠意,
沒想到卻被老師一句「這個禮盒是爸爸媽媽買的,還是別人送的?」問到內心複雜、說不出話來。
這句提問引發了家長對送禮背後動機與心意的深度猜測與反思:老師是否在篩選禮物的意義?
轉送的禮物會不會顯得很不用心或不恰當?
節目將與您一起思考,送禮的意義有時真的非常高明,難以拿捏。
【送禮的心理學與人際界限】
• 諮商室中的禮物意義: 禺廷心理師分享,無論是在治療室或諮商室裡,個案送禮(如飲料、點心或紀念品)都帶有重大的意義。
這些禮物不僅是心意,更是可以被充分討論的內容,反映了個案在關係裡面的模式。
送禮的時機(一開始、中間或結束)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涵。
• 教導界限與分享: 節目也探討了如何與年幼的孩子(四歲妹妹)一起經驗並學習送禮的界限。
妹妹雖然慷慨樂於分享貼紙,但當她想送出自己需要的色鉛筆時,
父母則需協助其建立「界限感」:什麼東西可以分享,什麼東西需要為自己保留。
• 警惕回報的期待: 送禮的本質是傳達感謝與快樂的心意,但孩子(如妹妹)在送出指甲油時,可能潛藏著「物換」或期待別人回送更好東西的預設心態。
父母強調,送禮是給予出去,不應預設或期待回報。
送禮是我們與孩子共塑人際互動模式的寶貴機會。
如何透過討論禮物,讓孩子學習在人際相處中傳遞心意,並從對方的回應中感受到什麼?
收聽本集,了解如何讓送禮這門高明的學問 回歸單純的感謝與分享,並學會與孩子一起思考送禮的內涵與界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w7jd73i0mh901wz1ztmg9he/comments
立翎心理諮商所
郭禺廷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