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14) 失業率的定義與重要性
失業率的官方定義是失業人口除以勞動力,其中失業人口指的是過去四個禮拜沒有工作但積極尋找工作且隨時可以投入工作的人。勞動力包含所有有工作的就業人口加上失業人口。
常聽到的「季調」的目的是為了消除過年、過節、暑假等季節性因素對失業率的影響,使每個月的失業率可以互相比較。
失業率是總體經濟狀況的指標,但要綜合其他數據如非農就業數據、勞動參與率等一起分析,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經濟狀況。
(00:05:30) 影響失業率的因素與產業差異
影響失業率的因素,包括許多總體經濟因素(景氣循環、產業外移、自動化)、季節性因素(農業收成、聖誕旺季、學校畢業季)和人口因素(婦女就業、年輕人比例)。
不同產業的失業率差異也很大,例如:美國的製造業和重工業因工會力量強大,失業率較低;科技業雖然失業率稍高,但反映了市場的活絡性,人們同時在辭職和找工作。高失業率不見得不好,低失業率也不見得就好,需要結合其他資料點來判斷整體情況。
(00:09:27) 中國 / 臺灣青年失業率與對經濟的影響
中國青年失業率偏高的問題,需要考慮進結構性問題。中國經濟依賴出口、投資和消費,其中投資主要指房地產。習近平提出的「住房不炒」政策和三條紅線規定導致房地產崩塌,造成大量年輕白領失業。此外,政府對互聯網平台的嚴格管控和高等教育擴張導致學歷貶值也是重要因素。臺灣也面臨學歷貶值的問題。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會導致消費萎縮,工廠不願擴張,GDP 也會開始萎縮,形成惡性循環。
(00:15:30) 失業率與通縮的關聯及其他重要勞動經濟數據
失業率高、GDP 下降會導致需求下降,進而引發通貨緊縮。人們減少消費,廠商關門,失業人數增加,形成惡性循環。
華爾街重視非農就業指數,因為它直接反映每個產業創造了多少工作。平均時薪也是重要的指標,反映產業的需求和前景。薪資漲幅過快或過慢都不利於經濟,這也與通膨、通縮有關。適度的工資成長(年增率 3%-4%)被視為健康區間。
(00:20:02) 職場心理健康對生產力的影響及亞洲國家的比較
本章節探討了職場心理健康對生產力的影響,包括缺席(absenteeism)和低效出席(低效出勤(presenteeism)。缺席容易量測,但低效出席難以估算。
亞洲國家的風氣來說,臺灣與鄰近國家相比,社會期待比日本、韓國稍微寬鬆,但仍有穩定工作的隱性壓力。
(00:25:00) 改善就業環境的政策與亞洲職場文化
Charles老師討論到改善就業環境的政策,根本在於僱主如何看待「員工」和政府官員如何看待「勞動力」,是將員工視為機器還是人力資本。
制度方面,美國公司有員工協助方案(EAPs),提供心理健康假和彈性工時。勞資協商可透過工會或員工團體進行。政府可提供稅收誘因,鼓勵公司提供心理服務,並進行生產力分析研究。
臺灣對新鮮人的友善程度比日本和韓國好,企業願意給入門機會,包容度較高。日本的招聘制度僵化,終身僱用普遍。臺灣的中小企業較多,連結歐美,有較好的生命力。亞洲國家應重視心理健康,降低污名化。
▬▬▬▬▬▬▬▬▬▬▬▬▬▬▬▬▬▬▬▬▬▬▬▬▬▬▬▬▬▬▬▬▬▬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