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Log in
    Search
    Membership

當媽媽,也別忘了當「自己」,為自己和孩子們勾勒出自由而幸福的人生《工作媽媽學會的事》|天下文化 Podcast 讀本郝書 EP55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2025-10-0200:22:02

Available Platforms

Comments

這集《天下文化 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分享一本讓許多父母深有共鳴的教養書,丘美珍的《工作媽媽學會的事》。

作者丘美珍曾是雜誌總編輯,為了三個孩子毅然離開職場,全心陪伴十二年。直到孩子們陸續上大學,她才發現自己陷入財務不獨立、人生缺乏故事的困境,於是選擇重返職場,再次找到工作的成就與快樂。她的經歷成了許多父母的借鏡:如何在家庭與自我之間取得平衡。

郝哥特別喜歡書中一句話:「陪伴有時,放飛有時,保有自我。」他認為這三個概念就是養育與自我成長的精髓。陪伴意味著愛與連結,放飛象徵孩子終將獨立,而父母仍需保有自我,不該在孩子長大後失去生活的重心。
郝哥將書中的核心收斂為五大重點。

首先是「陪伴能夠成就愛」。真正難忘的時光不是監督課業,而是與孩子一起做飯、出遊、散步、玩耍。這些高品質的陪伴,才會留下愛的記憶與心靈的連結。
其次是「善用教養的十大助力」。從陪伴、盟友、手足、界限、困惑、空間、動察、提問、習慣到閱讀,都是滋養親子關係的力量。
比如,父母要避免在手足間比較,因為比較會帶來傷害;要懂得建立界限,和長輩溝通清楚教養的立場,避免價值觀衝突;要創造共同空間,讓家人有機會「在一起」;要用提問取代命令,啟發孩子思考;要以身作則養成好習慣;要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因為閱讀帶來視野,也開啟更多選擇。
第三點是「不要被外界的標準綁住」。父母常常不自覺把同儕或社會期待加諸在孩子身上,但其實孩子應該走自己的路。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都不如培養孩子具備「自處」的能力重要。
第四點是「幸福才是教養的最終目標」。並不是學歷、成績或收入才代表成功,而是能過上自己選擇的人生、擁有幸福感。父母要學會課題分離,尊重孩子的幸福選擇。
最後是「用栽培孩子的熱情,來栽培自己」。當孩子長大離巢,父母不該空心或失落,而是要重新經營人生下半場。把自己照顧好,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讓孩子更安心,讓整個家庭形成正向循環。

唯有先把自己過好,才有能力去善待他人,才可能讓整個家庭和諧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