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過馬路,安全零失誤】
行人穿越馬路時,應注意號誌燈,並循行人穿越設施通行,且勿任意穿行。行人安全過馬路,平安回家零失誤。
交通部及新北市政府關心您 [廣告]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7v00wa011tixvp2j2e1f8r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7v00wa011tixvp2j2e1f8r/comments
今天不講機台參數、不帶診所連結,專聊「為什麼要做」:
當男友一句「去打皮秒、出門先化妝」,當櫃姐說你「鼻子要修成嫩妹」、當版面滿滿都是變美攻略——你以為你在做自己,其實可能只是更聽話。
🔖 金句重點
「我為自己」很好聽,但先問:是你要,還是他要?
自主不是口號。當一聽外貌評語就立刻自卑,那叫被文化牽著走。
美的「流行值」會換季:昨天要挺鼻、今天要鈍鼻;前天抽眼袋、今天強調臥蠶。你追得完嗎?
「做了比較有自信」= 沒做就沒有自信? 小心把自我感覺外包給針劑與刀口。
身體不等於功課表:把博士學位類比隆乳,是在把身體商品化,也忽略審美背後的性別權力。
🧭 自我檢查清單(三問先過再決定)
1. 動機:沒有他/她/社群提醒,你還會去嗎?
2. 代價:疼痛、風險、維護成本、復原期,真的懂嗎?
3. 替代:你要的是自信還是外觀?自信能不能從界線、能力、健康習慣補起一部份?
💬 小故事回放
大學生素顏被嫌→被「贊助」做醫美?金錢綁意願,更像控制。
櫃姐「挺鼻也要修成嫩」→主流審美會變臉,你不必每次都追。
小孩被說「太黑」哭回家→評價先入為主,才讓形容詞變貶義。
🌱 我們的立場
做或不做,你都值得被尊重;但別把刀口、針劑當成唯一的自信來源。當你厭倦追逐的那天,要知道:不迎合,也可以活得好看、好過。
#話題互動
你做過最「為自己」或最「為別人」的一次外貌決定是什麼?做完之後,心真的比較安靜嗎?
‼【版權屬寶島聯播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重製,有需求請來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