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你只是迷因的軀殼嗎?
提到「迷因」(meme),您是否會立刻聯想到在社群媒體上瘋傳的貓咪哏圖或爆紅的政治人物? 這些透過網路快速複製與散布的現象,正是本書所討論的「迷因」在現代世界中的具體展現!
但對於本書作者蘇珊・布萊克莫(Susan Blackmore)來說,迷因的意義遠不止於網路笑話,它是一種透過模仿機制而在文化中得以傳遞的普遍機制。布萊克莫試圖透過這本著作,建立一套深刻的**「迷因科學」**,追溯達爾文主義的根源,將解釋生物演化的理論擴展到理解人類心智與社會文化。
--------------------------------------------------------------------------------
這本書的核心主張:人類是被兩種複製子驅動的機器
本書的核心論點極具顛覆性:人類並非只受生物學上的「基因」(gene)控制。我們獨特的文明、複雜的心智以及社會文化,其實是第二種複製子——迷因——演化與擴展的結果。
1. 迷因:自私的文化複製子 迷因泛指一切透過模仿在人與人之間傳遞的文化單元,包括想法、技術、故事、時尚、字詞,甚至是旋律。
布萊克莫承襲了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 1976 年提出的概念,進一步發展迷因理論,將迷因視為一種**「自私的複製子」**。這些文化單位努力複製自己、增加數量,它們的成功與否不必然與宿主(人類)的生存或基因利益相關。
2. 迷因—基因的共同演化(Co-evolution) 作者指出,人類的演化進入了一個**「迷因驅動」(meme driven)**的階段。迷因甚至會與基因「共謀」,試圖改變基因的原初運作,製造出更有利於自身傳播的「大腦環境」。
正是這種共同演化解釋了許多傳統社會生物學難以回答的疑問:
• 龐大的大腦與語言: 人類的語言能力與腦容量的擴增,可能並非單純為了基因的生存優勢,而是受到迷因驅使,因為大腦和語言功能能為強勢迷因的傳播提供了選擇優勢。
• 反基因行為: 為什麼現代人會選擇熬夜、不健康飲食,甚至為了上網看 YouTube 影片(或追劇)而放棄交友與繁殖機會? 為什麼現代社會的生育率劇烈衰退,許多人寧願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傳播迷因的事業(如事業或學術工作),而非基因傳遞(生兒育女)? 作者認為,這些行為對基因或許是「錯誤」,但對迷因卻是成功。
• 利他主義: 為什麼我們會對毫不相關的陌生人(例如捐錢給遠方的受災者)表現出極大的慷慨?迷因理論認為,慷慨的舉動比自私行為更容易被複製,因此,利他迷因能透過「複製利他主義者行為」的策略傳播出去。
迷因的終極詭計:「自我」複合體
書中一個極為引人深思且挑戰思考界線的觀點是,「自我」的概念也是一種巨大的迷因體(memeplex),甚至被稱為**「終極迷因體」**。
我們總相信自己腦中有一個「真正的我」:一個持續存在、有意識、獨立且能做出自由意志決定的核心。然而,作者論證這個「自我」只是一個**「良性的使用者錯覺」**。
迷因透過讓我們相信「自我」的存在,使我們為其服務。我們所擁有的信念、意見、所有權和個人喜好,都強化了背後有個「信仰者或擁有者」的錯誤想法。能夠進入並受到這個「自我」保護的迷因(例如「這是我的想法!」),就能獲得巨大的生存利益。
正如理查・道金斯在推薦序中所述,這本書有力地支持了模仿是區分人類與其他動物的關鍵。布萊克莫結合了敏銳的洞察與紮實的學術論述,邏輯清晰地反駁了生物「只是基因的軀殼」的傳統說法,並提出了強而有力的理由來支持迷因才是我們心智與文化發展的主要基礎。
如果你對於人類心智的起源、語言的演化、宗教的傳播機制,以及網際網路時代文化資訊的狂熱競爭感到好奇,那麼《迷因》這本書將提供你一副全新的眼鏡,讓你「從迷因的角度看世界」。這是一部充滿勇氣與智慧的著作,讀者將獲得更寬闊的想像與探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