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禮拜的跌宕起伏,其實呢,可以作為2025年過去十個月的一個縮影,從關稅報價單的措手不及,到各個國家雞飛狗跳、川普變來變去,美國經濟不受影響到股票市場繼續騰飛,一直到現在的美中對峙。全球經濟越來越讓人看不懂霧煞煞?企業決策者更是首當其衝不知所終?終於,華爾街表態了,是福是禍?怎麼解讀?
一,
上個週末,川普啟程前往亞洲,預計將訪問馬來西亞、日本,並可能在韓國進行「川習會」。按照美聯社報導,此行成敗攸關全球經濟的未來,關鍵就在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展開預期的會晤時,能否緩解雙邊貿易緊張。
事實上,早在十月中旬,國際貨幣基金(IMF)就發布了最新「世界經濟展望」,顯示由於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持續、供應鏈擾動繼續拖累全球產出,預測今明兩年全球經濟仍將放緩。WTO甚至在發布的最新《全球貿易展望與統計》報告中提及,雖然上調 2025 年全球貿易成長預測至 2.4%,但也公開警告 2026 年成長動能恐顯著放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Kristalina Georgieva這個月初在美國華盛頓米爾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發表演講時指出,雖然全球經濟表現優於預期,但仍未達到理想水準。她警告稱,全球經濟的韌性尚未經受全面考驗,而多重不確定因素顯示「真正的考驗可能即將來臨」。我們應該怎麼解讀?
二,
10月13日,美國金融巨頭摩根大通 宣布,未來 10 年將投入或協助籌資高達 1.5 兆美元,用於支援與美國經濟安全和戰略韌性相關的產業,涵蓋國防、能源科技、先進製造與關鍵材料供應鏈等領域。
事實上,在美中關係持續緊張之際,華爾街巨頭摩根大通與高盛在悄悄“轉型”對華策略。分析指出,這反映美資銀行在面對政治風險與市場潛力的拉鋸中,不得不調整佈局以應對不確定局勢,但“真正的風險來自政治突變與監管接管”。
其實吧,華爾街對未來全球經濟的佈局正在發生質變,隨著美國大企業對中國高科技研發的利用逐漸撤除,意味美中經濟的相互依存發生逆轉:「推手」離場,只剩下以中國內銷為主要經營目的之外企繼續在中國維持下去,現在的金融機構很難像全球化時代一樣獨善其身,或是完全不理會政治局勢的發展,摩根大通不過是第一個表態罷了,但我們應該怎麼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