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從夢想之地回家出走|藝文不值 EP58

三嘴三舌——雜食的影劇文化讀書會

2021-12-1700:59:37

Available Platforms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join/3mouths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x9r0e7x0vu40884db0rjard?m=comment

?_三嘴話題_?

  • 疫情既視/移情記事:從移民到 SARS,《美國女孩》的簡單故事為何感動人心?
  • 「正因為是家人,所以不能說」:壓抑卻溫情的人性角色
  • 與馬同行:深夜馬場的關鍵象徵
  • 辯論大會:「只有女性創作者,才能精準呈現女性視角嗎?」
  • 話題高度重疊的《美國女孩》與《瀑布》,今晚你選哪一道?


⬇️⬇️⬇️⬇️⬇️⬇️⬇️⬇️⬇️⬇️⬇️

“The most personal is the most creative.” 

《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用這部半自傳電影,攤開年少時那個青黃不接的家庭。家裡頭有愛,也理所當然的有恨。成員們雖不至於飢寒交迫,卻也逃不過無常戲弄。正是這一段私密的個人自述,帶我們看見 2000 年代初期屬於這個「移民」家庭的遭遇,同時也透過芳儀之眼,帶我們重新認識那段有著 SARS、體罰和〈說愛你〉的年代。

「有許多話正因為是家人,所以不能說。」想到芳儀筆下始終沒有出場的演講稿,《美國女孩》中的家就如同許多華人家庭一樣,對不說有種深深的執念。但在這一片沈默中,不是僅有壓抑,有時那種因不說才得以實現,心照不宣的溫暖,對於許多台灣觀眾來說或許更為動人。

今年金馬兩大強勢電影,《美國女孩》與《瀑布》都專注母女情感。看完《美國女孩》,你心裡更喜歡那一部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也點進連結聽聽我們的想法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