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b1fgb99w820a74zf0ipl1x?m=comment
德風師兄為我們口述解釋.
由印順導師所編輯的成佛之道

分為一集半小時.慢慢解說.內容精彩歡迎訂閱

二、碌碌終生何所得:人生碌碌忙了幾十年,從小就忙,一直忙到老死,到底忙出什麼成績來?這是值得反省的、很有意義的問題。可是不忙又不成,多少人無事也要忙,問他忙個什麼?他是無以答覆你,但總之不能不忙。年輕人大概不會這樣想的,他們以為前途是充滿了無限的光明。一到中年以後,對此碌碌人生就有所感觸。我不是要諸位不要忙,而[A2]是要探討忙了有何所得。世俗說:「人生好似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老辛苦一場空。」在忙碌中確曾獲得了高官、財富、地位,但不久就失去了,好像什麼都是空歡喜,什麼都毫無成就。老年人對此,特別有著深刻的體驗,如兒女小時個個都跟隨在身邊,一等長大了,也就各個營謀個己的獨立生活去了。這一問題往往容易使人生起悲觀消極、萎靡頹廢的觀念,但佛法卻並不如此。
三、孳孳行善復何益:關於勸人行善,不但佛教這樣,儒家、耶、回教等,無不教人行善止惡的,所謂「為善唯恐不及」。可是行善究竟有什麼好處呢?道德究竟有什麼價值?平時說「行善得善果,作惡得惡報」,這是因果的定律。中國人對於行善的觀念,多建立在家庭中,如父母行善作福,其子孫必多昌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其實並不如此,有父母良善而子孫大惡,有父母很壞而子孫忠孝。如古代堯帝秉性仁慈而丹朱性情傲慢;又如瞽瞍為人頑劣而其子舜帝大孝,就是一例。約個人說,這社會上往往是壞人容易得勢,好人每每被欺侮、吃虧。如孔子的道德學問,難道不好嗎?可是,當他周遊列國時,曾經幾乎被餓死,政治上也無法舒展抱負。反之,大惡盜蹠,竟能橫行於當時。這樣看來,善惡與禍患,有什麼必然規律?為什麼要行善呢?這唯有佛法建立三世因果,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所以說:一切宗教勸人行善的出發點是一致的,而與佛法的結論卻是不同。學佛只管孳孳行善,也許目前所遭遇的是不利、困惑,但將來善業成熟,自然會感到美滿的善果。能這樣,才算合乎佛教的精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