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evwn8z263a0946tfv541bn?m=comment

德風師兄為我們口述解釋.
由印順導師所編輯的成佛之道

分為一集半小時.慢慢解說.內容精彩歡迎訂閱

有些學佛的,忽略三世相續,誤解解脫的真義,消極頹喪,以為人生毫無意 義,過著不能努力止惡也不想積極行善的生活。這實是嚴重的錯誤!在繼往開 來的三世流中,將來會遭受不幸的後果。

三 有情為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有情,命者,上面曾說到:不單是生理的,而是精神與肉體——身心或者說名色的總和活動。依佛法說,組成有情的要素:一、精神的,是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四蘊;二、肉體的,是五蘊中的色蘊。色法,約複合體說,有皮、肉、骨、血等三十六物。約單純的要素說,有生理機構的眼、耳、鼻、舌、身;物理基礎的色、聲、香、味、觸;以及最一般的物質因素,地、水、火、風。心法,約認識中心的分類來說,有六識:依眼根而了別(彩色、形態等)色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依身根而了別軟硬、澀滑等觸的,是身識。這五識,近於生理學上的「感官經驗」。第六是意識,這是對五識所取的印象,能一一的承受過來,加以再分別。意識的內容,極其廣泛:內、外、過去、未來、現在、實事、虛理,都是意識所取所了的對象。六識,是六類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六類活動。每一識的同時,有情緒作用的受、取像作用的想、意志活動的行(思),及許多心所法。此外,還有微細的精神活動,佛法中稱為細意識,近於心理學上的下意識與潛意識。這在一般心性浮動、向外奔放的人,是不大容易覺識的。唯有真實修行人,心地安定,才能多少覺察到。微細的心理活動,也是極複雜的。一、自我的認識:在此身心總和的活動中,由於相似(似一)、相續(似常)的生命態,不自覺的引起自我的觀念;自我是真實存在的,成為一切活動中最內在的觀念。二、不同的個性:個性雖不是絕對的,而一生的性格、興趣,重情的、重智的,始終保有一種統一性。三、經驗的保存:唯識學者別立末那識與阿賴耶識;末那是自我見相應的,而賴耶是經驗的保存者。不同的個性,可通於二者。有情與命者的分析(這裡是依人而說),大致如此。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