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LUMIÈRE—The Enlightenment and Self-Awakening of Taiwanese Culture 時間|2022年5月21日 - 9月18日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 1921年10月,黃土水以《甘露水》獲得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入選,此作以蚌殼中昂然向上的少女,宛如自黑暗中走向世界,堅強舒緩的容姿象徵著臺灣文藝復興時代的將臨;同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發起人蔣渭水在發表〈臨床講義:名為臺灣的病人〉一文,診斷臺灣罹患「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須藉由文化運動醫治,而推動文化運動的組織即是臺灣文化協會。 一次大戰後的大正民主時期,在民族自決思潮與自由民權運動的衝擊下,啟發在東京的臺灣青年,反思殖民地之下的差別待遇並組織集會,而林獻堂則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蔡惠如在東京催生《臺灣青年》雜誌。蔣渭水等人則是在島內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本島民間社會啟迪民智、思想解放、文化藝術啟蒙的重要開端。 隨著文化運動的深化,各式政治運動蓬勃湧現,臺灣文化協會於1927年分裂後影響生成多個團體,分佔光譜不同位置,共同為臺灣未來努力。另一方面,文協推展的文化運動則受到世界思潮影響,新時代的繪畫、雕刻、小說、新劇、電影紛紛誕生,與運動相輔相成新的藝術概念。藝術家追索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文藝抵抗的路線將文協精神延伸至戰後。 在迎接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週年的2021年,北師美術館與跨領域研究團隊考察一百年之前的時空背景,從社會運動與發展切入,藉由藝術作品與文獻共構相互補述,呈現1920-40年代文化協會及相關人物所處的社會,映射臺灣文化協會「文化向上」的行動與精神,回訪一百年前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展覽以「生命的恆流」、「風景的創造」、「大眾與摩登」與「自覺的現代性」四個子題出發,由內而外探討創作者如何從自我覺察的迸發進而書寫社會,勾勒個人和社會的交融與抵抗,並於「當代的迴響」單元邀請當代創作者合製共創,在多樣化梳理展呈歷史的同時,也以當代的觀點回應創作的本質。 此展於北師美術館展覽後巡迴至高雄市立美術館,除了承接原有的展覽內容,也延續原著眼於作品與時代脈絡關係的策展研究,經由延伸企畫再新增作品與文獻各十餘件加入展出陣容;此外,高美館亦藉由彰顯館內「大南方多元史觀特展室」中多件「關鍵典藏」來回應此展探索的臺灣文化啟蒙樣貌;事實上,以多元史觀概念、「在地全球」思維與當代性視角建構的這一特展室在此也映射出文協遺緒對臺灣美術發展的深遠影響。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名以「光」為名,懷想一百年前知識份子如何在黑暗的時代中仍懷抱勇氣,感知那幾近不存在的光,並心懷信念向前奔馳。 語音導覽|蔣伯欣 音檔錄製|吳泓毅
Visual 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