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Log in
    Search
    Membership

死刑,徹底剝奪一個人生存的狀態,是威權政府懲罰異己、嚇阻人民最嚴厲的手段。現今,當我們在討論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喪命之地時,最為人所知的,是位於台北市青年公園附近的馬場町刑場。實際上,在漫長的白色恐怖歷史當中,馬場町刑場僅使用了五年,1954年以後,當局在新店市郊建立了另外一個刑場取代馬場町,直到1989年仍有執行死刑的紀錄──此即安坑刑場,現為新店區第三公墓。 相較於具有高度象徵性的馬場町刑場,安坑刑場使用時間長達三十五年,來自不同地域、活過不同時代的政治受難者,皆在此地嚥下最後一口氣,卻鮮少人知曉,亦已無法辨別行刑的確切位置。面目全非、歷史感薄弱,是大部分不義遺址的現狀,我們將如何面對這個歷史已不可見的問題?本次辦理三天的聲音體驗工作坊,規劃兩次的實地走訪,第一次由聲音藝術家吳燦政帶領,透過聆聽並採集現地的聲音,建立個人對於安坑刑場現址環境的聽覺感受;第二次由白色恐怖研究者林傳凱,分享在安坑刑場槍決的政治受難者,短暫卻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 聲音無所不在,一般人對於聽覺的感受,往往停留在明顯可辨的安靜或吵鬧,大聲或小聲,好聽或難聽,卻忽略了空間中層疊著更細微的聲響頻率,影響我們如何感受、如何看待周遭環境,甚至引發聯想或記憶。靜靜矗立在工廠、墓地間的安坑刑場現址,難以從視覺追尋過往的樣貌,透過聲音現況的探索,認識這個受難者生命終結的地點,試圖建立一種不義遺址的存在感,一種地景變遷的歷史感,一種個人與地方的關係與連結。 除了外在環境的聲音,也有不存在於真實世界的聲音,例如內心的聲音、記憶的聲音。國家檔案和口述訪談,是白色恐怖研究最常使用的史料,輔以回憶錄、報導文學等不同類型的文字記錄,讓我們能夠從不同的主體位置及視角,建構政治案件的成因及政治受難者的面貌,探尋生命記憶的聲音。本次活動將鎖定1950年代在安坑刑場槍決的受難者,讓學員閱讀他們的生命故事,並透過檔案紀錄交叉比對,穿透簡化的詮釋,更接近真實複雜的人性。 消逝是不義歷史保存工作無法抵禦的現實。面對已然消逝的安坑刑場,每個細微渺小的聲音,每段悸動感傷的生命,交疊在一起,構成現址空間獨特的、無法複製的聲音/生命風景。成果發表,將以「行刑前的5分鐘」為主題,進行聲音採集,並分享採集的原因及現址帶來的感受,錄製成Podcast,開放給社會大眾聆聽,建構與安坑刑場有關的敘事。或許我們將有機會聽見,死亡來臨之前,最後的聲音。

THE LAST SOUND最後的聲音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導覽家族

Courses

Available Platforms

External Links

EpisodesAboutCommentsVoicemails